●全球75%的水产品是加工后销售的,我市加工比例仅有45%●水产品产量急剧上升,由于加工没跟上,出现“压塘”现象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日前,市海洋与渔业局与宁波大学联合对本市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显示,到2003年年底,本市共有水产品冷冻和加工企业357家,水产品加工量达40.7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44.8%。
据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产量的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鲜销的比例只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而我市目前的加工比例仅占总产量的45%左右,其中淡水水产品的加工比例更低,加工比例不足5%。特别是近3年来,随着养殖业迅猛发展,产量急剧上升,但由于加工没跟上,鲜销又供大于求,已出现阶段性“压塘”现象,严重制约了生产和发展。在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如鱼头、内脏、鱼鳞和鱼骨、虾头和蟹、虾壳等废弃物,目前我市主要将这些废弃物用来生产饲料鱼粉,尚未充分利用。特别是我市水产品加工原料除鱿鱼外大都是利用本地资源,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出口较少,而近年来海洋资源衰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水产加工业的更快发展。
精深加工产品少
在本次调查统计的129家水产品加工企业中,有107家企业生产冷冻品,占82.9%。淡水鱼及海水低值鱼的加工还处于较低层次,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开发力度薄弱。许多传统的水产风味食品如醉泥螺、糟鱼、三曝鳓鱼等以作坊式手工加工为主,加工技术落后,附加值不高;有的在工艺上也存在某些缺陷,需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改进和提高;只有烤鳗、罐制品、添加剂、精加工紫菜、模拟食品、鱼油和保健品等因其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也较高,但此类精深加工企业只占到10%。我市出口水产品品种单一,以冷冻水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明显低于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同类产品。由此可见,我市的水产资源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行业支持体系比较薄弱
从生产到市场的建设培育不完善、不配套,造成水产品腐烂变质和运销范围不大。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一个专业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厂,鱼类加工所需的去头、去内脏、去鳞、切鱼片、成型等专业机械均需到外地或外国采购、订制。同时,专业科技人才缺乏也日益成为制约提升我市水产加工业的一大瓶颈,真正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水产品加工科技人才只占水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的1%以下,远低于山东(2.3%)、福建(2.1%)、广东(1.7%)、辽宁(1.5%)等省,也远低于我省的舟山市(2.5%)。水产品加工园区发展也明显滞后,目前全市尚无市级水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仅有的一家专业园区还是镇级水平的。
加工品质量有待提高
我市水产加工品的质量在近5年中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一批产品已达到世界水平。但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待加强,作为水产大市的宁波只有2个省级名牌产品和10个市级名牌产品。相当多的企业和加工品,因加工工艺或技术装备等原因,存在的质量问题较多。一些行业管理部门也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致劣质水产品还在进入市场,且占有一定的数量。
水产品深加工工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四高”特点,并且能带动一批相关行业如加工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为改变我市目前水产品加工业的相对落后状况,有关部门已就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水产品加工业总体布局以及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等内容编制完成了《宁波市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目前,该规划已进入专家鉴定评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