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高峰期将持续20年,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全攻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今年伊始,新的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消息便纷至沓来,已经在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宝座”上连续坐了8年的中国,还得继续充当世界反倾销制度的头号受害者,而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开始对中国商品挥舞反倾销大棒就是其中之一。

  专家指出,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者最喜爱的反倾销标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在现行世贸组织规则下遭受着不公正待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中国自入世之日起15年内其他缔约方可以不视之为市场经济体。面对因这项条款而丧失还手之力的中国企业,他们的国外竞争者不可能不时时感受到挥舞反倾销大棒的内在冲动。此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也使得中国企业容易遭受反倾销打击。

  根据经济效率标准衡量,反倾销绝不是一种合理的国际贸易制度安排,容易导致进口国、出口国两败俱伤。有专家说,“政治力学”和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导致中国天然容易沦为反倾销的打击对象,偏偏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存量又使得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必须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指望通过提升产业结构从根本上降低遭受反倾销的几率,对付反倾销,还需要依靠别的措施。希望《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全攻略》能给我们的企业以启迪。

  走近中国应对反倾销第一人

  去年中国遭到反倾销投诉49起,今年一开始就已经有好几家企业接到国外的反倾销调查问卷。面对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投诉,中国企业该如何去面对呢?日前,记者走访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顾问周世俭。

  周世俭早在1982年就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商务处秘书身份参加了中国第一起反倾销案的应诉工作并获胜;1991年12月被聘为原外经贸部反倾销指导小组成员;2001年5月被聘为原外经贸部反倾销协调委员会委员。周世俭被业内称为中国应对反倾销第一人,自1982年以来共参与50件反倾销案件的应诉工作,胜率为70%。

  嘉宾: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顾问周世俭

  1、高峰期可能要持续20年

  中国面临反倾销投诉的高峰期可能要持续20年甚至更长,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加入投诉行列。

  中国工业报:有专家认为未来5年将是中国遭遇反倾销的高峰期,您是怎样看待的?

  周世俭:在上世纪,1979年之前没有人告我们,因为那时中国出口量太小;80年代时,平均每年有6起反倾销案针对中国;90年代是我国外贸大跃进的时候,平均每年是30起。从2000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是47起。从1979年到现在,中国累计遭遇反倾销约560起,影响到100亿美元的商品的出口。告我们最多的前五位是美国(105起)、欧盟(98起)、印度(71起)、阿根廷(40起)、澳大利亚(39起)。

  80年代告我们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现在发展中国家告的也很多,印度就很典型,后来居上。告中国倾销的前十位中有6个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确正在进入反倾销投诉的高峰期,我的观点是这个高峰期持续时间会很长,不止5年,可能要持续20年甚至更长。1993年之前,遭到反倾销投诉最多的是日本,之后就是中国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出口的迅猛增加,尤其是我国现在出口的产品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真正科技含量较高的不到25%,遭遇反倾销投诉是在所难免的事。

  2、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往往是自己授人以柄,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中国工业报:前一段时间,中国工业报搞了一个针对企业家的调查,有一部分企业家在谈到反倾销时认为,中国之所以成为遭受反倾销投诉的大户,也和国外对中国的歧视有关系。您作为国内应对反倾销的第一人,怎么看这个歧视问题?

  周世俭: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

  中国之所以成为反倾销投诉的重灾区,主要的原因和我们自己有关。1983年,我在美国往国内写报告时就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咱们是授人以柄,把柄让人家攥住了。第一是中国出口的产品售价偏低,外国人说“unbelievableprice”,便宜到令人不可相信的地步;第二是一看什么东西好销就蜂拥而上,直到把它搞垮,比如说中国的布鞋。美国人刚开始对中国的布鞋很感兴趣,他们看到功夫片里李小龙穿的布鞋,觉得中国布鞋很好。最早辽宁产的中国布鞋在美国卖到20美元一双,摆在货柜上卖。于是黑龙江、吉林蜂拥而上,直到把布鞋卖到1美元一双,扔到筐里随便挑。最后大街上摆的满筐满筐都是中国的布鞋,人家不告你告谁去?如果你的出口是有序的,按部就班、逐步扩大的话,人家不至于告你。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也有歧视的地方。我们改革开放已经26年了,98%的产品是市场定价,有不少还可以讨价还价。明明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在加入世贸时我们的身份却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还要寻找替代国,这样有时候对我们的企业就很不利,我认为这方面应该算是一种歧视。中国应该在以后的谈判中争取尽快摘掉非市场经济的帽子,这样中国企业在应诉时主动性就更大些。如果各方面努力都比较到位,我估计可能3~5年内中国就能获得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

  3、勇于反抗才能争得公平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在应对反倾销中恰恰相反,是“走为下”,你一溜就得死。

  中国工业报: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参与应诉反倾销到现在,您觉得中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上有哪些进步?

  周世俭:我觉得企业的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就是企业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应诉率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特点是人家一告咱就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打不过就走。但是在反倾销中恰恰相反,不能溜。只有积极应诉,顽强抗争,你才能维护住自己的利益。在西方,只有勇于起来反抗才能争得公平。西方的法律体系决定了这一条,形象地说,如果原告说这是黑的,被告不来,三十六计走为上了,那法官可能裁决这就是黑的,因为法律上有一个the best information available,意思是说原告提供的信息是最好的信息。而被告如果能站出来说不对!这是白的。法官就可能裁决出个不黑不白。

  中国这方面的亏吃得不少了。过去由于企业不应诉,在外国人心目中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中国人怕打官司,一告就溜。甚至出现了律师鼓动某些行业告中国企业反倾销的事,一告一个准,就产生了连锁反应,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在这方面,日本很值得中国学习,日本企业有很强的斗争精神,一旦被诉,立刻反扑,不惜重金,聘请最好的律师来打官司。他们还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重奖打赢官司的律师。有一次,日本人应诉反倾销取胜,给美国律师奖了一头金鹿,这下立刻轰动,造成了美国律师都往日本跑,这样的话谁再想告日本的企业就得掂量掂量了。

  现在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的应诉意识比以前强多了,而且也有不少胜诉的案例。根据统计,中国企业对欧美方面的反倾销诉讼应诉率基本上达到100%,但对其他国家还比较低,尤其是对印度的应诉率最低。希望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还能继续提高一些。

  4、打官司中的两个关键

  应对反倾销,企业当自强!聘请了解行业的律师、选定合适的替代国以及可比性价格是打赢官司的关键。

  中国工业报:您在应对反倾销方面经验丰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面临反倾销投诉,您能不能支几招?

  周世俭:我一直有个观点,“应对反倾销,企业当自强”。有的企业对政府、行业协会有依赖思想,其实应对反倾销,企业必须站在最前线。像填问卷,接受核查等等,别人代替不了,必须企业自己来做。谈到应对反倾销的具体方面,我想有两点提醒企业注意:一个是律师的聘请,一个是寻找替代国。

  先说聘请律师,现在有一些企业在聘请律师时,为了省钱会找最便宜的律师。我认为不可取。选择律师要做到“三要”、“两不要”。“三要”即:要选择懂专业的律师,要选择懂得该产品工艺流程的律师,要选择了解中国国情的最好是会说中国话的律师。“两不要”是:商务部明确规定曾经代理过起诉中国案件的律师5年内不能用,因为这样的律师对中国充满偏见;进口商的律师不能用,因为在美国忠实于雇主是律师的职业道德。

  我个人认为,律师对行业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按照反倾销案件的程序,初裁要在45天内做出。这个时间很短,如果律师对案件涉及行业不熟悉,获胜的把握就不大。我有个亲身经历:2001年中国的高炉焦企业遭遇美国的反倾销投诉,在聘请律师时,我推荐上一年代理一起高炉焦反倾销案并且打输了的律师。当时很多企业老板不理解,而我看中的是,这位律师通过去年的官司对行业非常了解,如果另聘新律师,很难在45天之内取得胜诉。结果官司在第一个回合就打赢了。

  寻找合适的替代国也非常关键。中国因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你提供的国内市场价格人家认为不可信,就去寻找替代国。但是,确定哪个国家作替代国,选择这个国家同类产品中哪一档次的产品来对比,这其中的弹性是很大的。比如,中国的浓缩苹果汁在反倾销应诉中,选择印度作替代国。中方律师发现,对方在替代国选择可比性价格时取的是又大又红的高档苹果,而事实上,生产浓缩苹果汁决不会用这样的苹果作原料,律师据此提出异议,最后法院做出了有利于中国企业的裁定。所以,中国企业在应诉时,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推荐替代国,另一方面还要盯住对方,看他用替代国什么样的产品、价格来对比,这一点决不能消极被动。

  5、行业与企业各建预警机制

  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可以提高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力度。中国企业也应该在国外有自己的watchingdog。

  中国工业报:有报道说,南美洲一个国家对中国提出反倾销诉讼,中国企业在20天之后才得知消息,您对此怎么看?

  周世俭:中国企业屡屡败诉,反应迟钝是个重要原因。主要是信息渠道不畅,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运转的预警机制。像打仗一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信息迟滞,就可能会丧失最佳的反击时机。

  我想各个行业的协会和企业应该做这个预警机制的主角。任何一起反倾销官司都不是没有任何迹象的,如果在国外有一个比较好的信息收集系统,就能够提前知道对方的动作。中国的企业可以聘请国外的律师或是其他在外国的人士进行信息搜集工作,国外叫“watchingdog”,意思就是专门替你关注该国某一个行业或是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动等等,帮助你尽可能及时地掌握这些信息,使你对自己的产销做出适时调整。这样花费并不高,但是非常有效。

  另外,我还建议中国的企业设立法律部或是聘请法律顾问,因为国际贸易的全过程都涉及法律,有这样的防备就可以防微杜渐,免于被动。其实我在1998年就提出,企业应该把打官司的花费列入生产成本中,这些钱是必需的,你不舍得花的话,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6、团结就是力量

  打反倾销官司的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中国企业之间的不团结,互相倾轧。

  中国工业报:应对反倾销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周世俭:说实在的,最难的就是中国企业间的不团结,互相倾轧。谁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但是在应对国外的反倾销投诉时,就是有很多企业出于不同的利益目的,互相拆台,我死了你也别想好好活着,老干损人不利己的事。

  其实国外的反倾销不是针对哪一家中国企业,而是针对整个行业,一旦败诉,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利益。对于中国的涉案企业来说,就是否对原告产生损害作应诉时,一定要共同对外,一个声音说话,大家共同为律师提供资料,集众人之力争取打赢官司。而在裁定倾销幅度时就可以各自为战,争取最低的倾销幅度。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