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调动种粮热情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眼下是春耕时节,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粮食市场价格的回升,正在迅速调动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记者在各地农村采访中也看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有些地方通过最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已经使一部分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找到了形式多样且相对稳定的增收渠道。而现在,有些农民看到粮价上去了,便又想放弃在结构调整中找到的“饭碗”,重新回到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在苏中某个乡镇的千亩鱼塘边上,记者听承包鱼塘的主人介绍,这片鱼塘是两三年前结构调整中开发形成的,因为看到最近的粮食行情又开始好起来,镇里的干部正在组织农民填塘造田。
重视粮食安全,市场粮价回升,是不是就一定要动员所有的农民都重新回到土地上种粮食呢?不少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干部对此流露出担心。一位县委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农民长期受穷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太低;近几年,县里在中央和省里的指导下,好不容易通过结构调整,让一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找到新的谋生和致富门路。如果让他们都回来种地,过几年粮食市场行情出现变化,也许他们又会重新受穷。
“坚持和巩固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果,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粮食安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省农业部门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了新洋农场多年坚持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的成功实践。新洋农场原有5万多亩耕地、几千名员工,已连续6年实现年产粮食5万吨、盈利数百万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场经济结构调整将几千名员工的绝大多数从土地上分离出去,发展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真正在大田种地的只有两三百人,依靠科学种田,种粮员工的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为农民开拓土地之外的增收致富路,另一方面又是为种粮能手、种粮大户腾出舞台和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展规模连片种植,推广优质高效品种。我省一家大型粮食企业集团的老总说,这几年他们同山东农民做的强筋优质小麦订单业务,“蛋糕”年年增大,因为那里的连片规模种植,适宜优质高效品种的推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江苏的连云港、徐州一带,气候、土壤条件也适合强筋小麦种植,但这里的连片种植面积目前还不具备相应的规模,在统一推广优质品种和田间技术管理上,一时也很难达到严格的品质保证。这位老总建议,有关县市要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转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让更多的土地、良种和技术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转移。
粮价升了,也别冷落了“养鱼人”。这里的“养鱼人”,不单单指搞水产养殖的农民,也包括通过结构调整在其它各行各业“闯与创”的农民。因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能否让想种田、会种田的农民种更多的田,让已经在土地之外谋生的农民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农民靠种地增加收入不容易,离开土地从事其它行当,谋一个相对稳定的饭碗也许就更艰难。“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完整准确地贯彻中央的方针,坚持走协调、稳定、可持续之路。”这是众多农村基层干部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