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警惕】密度养殖危机四伏:4万吨牡蛎“沉睡”海底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福建诏安8000多亩约4万吨牡蛎“沉睡”海底

  闽南日报消息 往年清明节前后,诏安牡蛎采收就接近尾声,而今年采收进度明显缓慢,截至3月底,该县仍有8000多亩约4万吨牡蛎“沉睡”海底。

  牡蛎吊养敲响警钟

  诏安县是全省最大的牡蛎吊养基地,全县牡蛎养殖面积达2.4万亩,海蛎吊养是该县沿海乡镇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往年,牡蛎吊养采收在清明节前后就接近尾声,新的投放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诏安县去年吊养2.4万亩牡蛎只采收7成,还有8000多亩牡蛎至今仍“沉睡”在海底。近日笔者前往养殖区采访了解到,今年亩产有的超5000公斤,但带壳牡蛎往年每公斤最高价格可卖到1.2元,平均价格每公斤也可保持在0.8元左右;而现在每公斤才0.5元左右,即使是今年春节期间牡蛎销售旺季,每公斤也才卖到1.04元。

  密度养殖潜伏危机

  诏安湾海域是天然避风港,海水无污染,浮游生物丰富,温度适宜牡蛎生长,而海蛎吊养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每亩投资在4000元左右,当年放养当年可采收,特别是前几年海蛎市场价格高,沿海渔民竞相发展,诏安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太平洋牡蛎吊养基地。据了解,今年该县牡蛎普遍增产,其主要原因是养殖户在选购牡蛎苗时,注重牡蛎苗的质量,附苗成活率高,牡蛎在养殖期间没有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然而,我们在养殖户脸上却难觅丰收喜悦。县水产局一干部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首先是高密度养殖使诏安湾海区处于饱和状态,如今,273平方公里的诏安湾海域,海蛎吊养面积达2.3万亩,个别海区还出现侵占航道养殖现象。去年,该县林厝、西张等村又新增发展养殖面积1000多亩。据专家初步测定,诏安湾海区牡蛎养殖密度在一定限度内已略为超标。加上近年来持续干旱少雨,使海区营养盐急剧减少,浮游生物繁殖受到限制,牡蛎正常生长掠食量不足,许多养殖户捞上来的牡蛎体小、肉瘦,产品销售难,只能延长养殖时间,错过了春节期间的销售旺季。梅岭镇田厝村养殖户田如生放养牡蛎60多亩,最近才采收一半,每公斤价格在0.42元左右,如今还有一半没有采收,与去年相比收入减少一半,仅梅岭镇田厝村就减收400多万元。

  其次,该县牡蛎加工场规模小,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大部分要销往广东以及附近的漳浦县等地加工,而近年来周边地区如漳浦等地也开始大面积发展牡蛎吊养,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因此,收购商对养殖户的牡蛎大幅砍价,使牡蛎价格下滑。许多养殖户期待价格回升,采收期一拖再拖。

  科学规划寻找销路

  如何使养殖户增产又增收,这个问题已引起县、镇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县海洋渔业局已委托省海洋研究所制订养殖规划,在稳定现有养殖面积同时,严格控制新增养殖场,主动化解高密度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县水产局负责同志告诉我们,即使在今年这种不利情况下,全县今年牡蛎吊养产值仍可达7000万元,仅此沿海渔区牡蛎吊养户均收入可达700多元。牡蛎主产区梅岭镇还组织机关干部、职工20多名深入养殖区多方组织人员寻找销路,田厝、林厝、峰歧等村组成一支近百人的推销队伍,北上福州、三明,南下珠海、汕头等地,近一个多月来推销带壳牡蛎1万多吨。田厝村经销商田锦波与广东潮州、汕头客商及时互通市场价格信息,推销带壳牡蛎800吨。同时,根据不同城市需求,抓住牡蛎肉在福州、厦门、汕头等城市畅销的契机,充分发动沿海群众兴办牡蛎加工场,梅岭镇的悬钟、田厝、高坑、林厝等村就办起50多家,1000多名渔家女从事开挖牡蛎肉500多吨,产值300多万元,并为新一季牡蛎放养赢得宝贵时间。县有关部门还积极到广东珠三角等地招商引资,洽谈牡蛎加工项目,使该县牡蛎吊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