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麦 » 正文

期货市场破解发展难题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订单农业如何提高履约率?

  编者按:一年前,郑州强筋小麦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重启期货新品上市后的首发品种。为了检验小麦期货市场为“三农”服务的成效,郑商所市场开发一部深入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农村的田间地头,历时半年多,对广大农民、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他们的深入调研结果证明,不断完善的小麦期货市场体系对中国小麦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期货市场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粮食问题。会议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支持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增收问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这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就小麦来说,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是整体品质提高,这要求必须实行规模化种植,而中国目前的土地是分产到户,规模化种植非常不足。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发现预期价格的功能,可以对规模化种植形成利益驱动,能够调动粮食部门积极性,并带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而推动订单农业发展。一旦品质提高了,小麦就能够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农民就能增收,农业就能增效,中国小麦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增强。

  最近一年来,我们对小麦期货市场功能、作用发挥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并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我们认为,期货市场能够有效促进订单农业的实施,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利用期货市场可以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期货市场是实现“三增”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小麦期货市场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存在的问题

  企业和农户的价格风险不会因为签订了订单而消失或减弱,它只是在两者之间转移,也就是说,订单农业并没有从根本上回避价格风险

  订单农业是目前小麦生产所推行的有效方式,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中国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

  一是订单农业的价格风险没有有效的转移渠道。企业和农户的价格风险不会因为签订了订单而消失或减弱,它只是在两者间转移,也就是说,订单农业并未从根本上回避价格风险。

  二是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低。仅仅依靠现货市场,粮食企业就只能被动地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这种风险极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巨额亏损。因此,就某种意义上说,订单农业并未让巨大的风险在现货市场上消失,而只是风险主体转移,这样就会降低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三是订单农业的数量和规模有限。订单农业虽然有利于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增收,但由于销售渠道不畅,价格风险无法回避,因此,履约率比较低,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农民不愿意签订订单,因此订单的数量和规模有限。就主产省来说,山东不如河北,河北不如河南,三个省的订单农业都有待提高。

  转移价格风险

  期货市场作为风险转移与风险再分配市场,集中了众多的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市场风险可以在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期货市场作为一种高级的市场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回避风险,也可以为订单农业的顺利运行提供载体。

  首先,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可为订单农业提供参考价格。期货市场交易者众多,期货价格能够集中反映出较为真实的供求关系及未来变化的趋势。它一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预期性,另一方面,期货价格对各种价格因素反应极为灵敏。

  其次,期货市场作为风险转移与风险再分配市场,集中了众多的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市场风险可以在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同时,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制度,使参与交易的每一方都要达到一个信用水平,这就保证了交易双方都不存在违约风险。可见对于那些对彼此信用水平都没有充分信心的远期交易者来说,选择期货交易作为一种避险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以河南周口市沈丘县为例,该县以粮食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政府服务职能,推行“公司+农户”与“订单+期货”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体做法是,政府出面引导,提供配套服务,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单,以高于保护价0.03—0.05元/500克或高于市场价10%收购订单小麦,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粮食企业的粮源得以保证,农民的种植收益受到保护,二者结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2000年,该县种植订单小麦10万亩,辐射带动农户4万多户;2001年种植订单小麦1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农民5.2万户;2002年种植订单小麦18.7万亩,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农民6.8万户。按亩均优质小麦比混合小麦增收60元计算,通过推行订单农业三年累计增加农民收入2800万元。沈丘县计划2003年发展订单小麦25万亩,三年内发展到40万亩,辐射带动全县二分之一的农民增产增收。

  订单农业签约企业通过套期保值一方面回避了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一部分收益,提高了其进一步搞好订单农业的积极性,利于规模化种植的推广。

  提高履约率

  粮食流通企业有了期货市场作靠山,就敢于与农民签订合同,而且不管现货价格如何变化,都能够保证信誉,如此循环往复,农民的信任度提高了,订单规模增大了

  加工企业、中介组织、经营企业和农户签订优质小麦订单,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优质小麦粮源。但由于优质小麦年度间、品质间价格波动较大,加上优质小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致使订单履约率较低,给生产和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利用优质强筋小麦期货,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上规定质量和合适的价格采购小麦、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国内优质强筋小麦价格低于进口小麦价格的情况下,加工企业可以有效降低费用,稳定生产成本和收益。另一方面又可参与套期保值业务。即参考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价格,与农民签订符合期货交割质量要求订单,然后在期货市场买卖相应数量的优质小麦期货合约,锁定生产或经营的成本,获取相对稳定的利润,转移订单风险。

  在发展小麦经济过程中,河南新乡延津县成功走出一条“订单+期货”的路子。“订单+期货”使农民生产的小麦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卖出好价钱。这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实质和精髓。小麦龙头企业一方面与分散的农民签订小麦种植订单,另一方面通过小麦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确保订单履约,延津县小麦订单履约率近两年均达到100%。而在其他小麦主产县,由于没有通过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的小麦订单,一般履约率在20%左右。延津县粮食系统29个法人企业中,有21个参与了套期保值交易。

  延津县模式的关键在于,粮食流通企业有了期货市场作靠山,就敢于与农民签订合同,而且不管现货价格如何变化,都能够保证信誉,如此循环往复,农民的信任度提高了,订单规模增大了,农民的收入也有保证了。各地粮食部门应该积极探讨“订单+期货”的模式,只有订单农业的履约率提高了,才能够带来良性发展。

  扩大规模促进"三增"

  企业按照期货市场规定的质量和套期保值的数量签订订单,农户按照优质小麦订单的约定来安排优质小麦的生产,使小麦的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订单农业实施的最大障碍是没有很好的销路,而期货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期货交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获利平仓,提高现货的销售利润。只要销路能够解决,收益能够提高,订单农业实施单位就敢于与农民签订更多的订单。而农民只要能看到实惠,不用政府强迫就会积极扩大种植面积。

  郑商所硬麦期货合约以国标二等硬冬白小麦为交割标准,优质品种小麦才能达到交割要求。因此,小麦期货价格比农民种植的低品质混合小麦价格高200元/吨左右,体现了优质优价。在小麦期货价格信号的引导下,河南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1500万亩、2001年的2170万亩,扩大到2002年的2295万亩。

  2003年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523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5.8%,3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的县(市)已达32个,优质专用小麦由当初的几十个品种相对集中为郑麦9023、豫麦34、高优503等十几个品种。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品种的相对集中、商品量的快速增加,使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规模优势得以发挥,比较效益提高。

  实践证明,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这一载体,建立农户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的产销关系,期货市场可以发现优质小麦的价值,实现优质优价,并为订单提供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可以保护双方利益,促进生产发展。发展优质小麦订单贸易方式,把优质小麦的销售活动移置到了产前,农民作为卖方事先与企业或中介组织就优质小麦交易的数量、质量、规格和价格等事宜形成合同。然后通过期货市场将风险转移出去,这样减少了优质小麦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等不利影响,使优质小麦有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并能够按照合同价格卖出去,获得较好收益,确保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交易和订单农业的推广,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优质小麦数量、质量、品种、规格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信号和导向。企业按照期货市场规定的质量和套期保值的数量签订订单,农户按照优质小麦订单的约定来安排优质小麦的生产,使小麦的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可以有效地缓解小麦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使农业资源的配置合理化,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小麦期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三增”问题的解决。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