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麦 » 正文

国际小麦市场简讯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阿根廷:截止到10月24日,阿根廷02-03年度小麦销售达到600万吨

  ODJ布宜诺斯艾利斯10月24日消息:周五阿根廷农业部报告,截止到10月24日,阿根廷售出了600万吨2002-03年度小麦,去年同期售出了1026.5万吨2001-02年度的小麦,年比下降46%。

  销售下降的部分原因是2002-03年度小麦产量下降。阿根廷农业部估计2002-03年度小麦产量为1230万吨,与之相比上年为1530万吨。另外,今年阿根廷没有向伊朗或者伊拉克销售任何新麦,而且,阿根廷还面临着来自东欧国家的新的竞争。

  分析师也认为阿根廷出口下降的原因是阿根廷没有象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那样将小麦品种分开出口。另外,据当地分析师称,阿根廷今年小麦定价过高,减少了对一些传统买主,比如巴西北部面粉厂的吸引力。最后一个原因是农民据说担心经济不稳定,储存了数百万吨的小麦。

  欧洲:欧洲现货市场小麦每日述评:价格稳中上涨,消费者入市采购

  ODJ伦敦10月24日消息:周五,欧洲现货市场小麦价格稳中走高,消费者入市采购,进一步推动法国小麦价格,而英国和丹麦市场气氛谨慎,原因是本周价格飙升,市场成交低迷。

  一些经销商称,消费者再次表现出采购兴趣,是带动本周价格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此外,小麦期市急剧走高,导致现货市场报盘大幅下降,因此即使在成交清淡的情况下,小麦价格依然上涨。英国、德国和丹麦小麦市场的情况大抵如此,这些地区的贸易商担心市场成交低迷可能会影响到价格的涨幅,报盘仅小幅提高就才足以打压价格走低。

  斯堪的纳维亚一位经纪商称,由于上周和目前的价格存在差异,因此期间一直没有什么生意,市场趋于上涨,没有任何反转走低的迹象。卖方可能感到紧张而降低报价,从而可能打压市场走低。但是其他经纪商则较为乐观,他们表示国内买家很可能抢购卖方提供的任何报盘,因为消费者急于完成圣诞节前的需求。

  周五,法国制粉小麦市场再次走高,原因是消费者需求稳定。经销商指出,荷兰和比利时买家大量补货,尤其是1月到3月船期的部位,同时也吸引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买家入市,抢购新的少量报盘。

  一位贸易商称,值得注意的是,每年此时北部地区的粮食公司已经销售了绝大部分小麦,而截止到目前,这些公司只出售了约80%到85%。其他贸易商则认为销售总量要低于此数。

  周五,基准7月和10月/12月交货的法国制粉小麦报价为每吨135-137欧元,全天上涨1.50-2.50欧元,1月到3月交货的船货报价也为每吨135-137欧元。

  周五,英国饲料小麦市场成交清淡,原因是卖方报盘稀少,价格持平。一位贸易商称,一些人试图抬高价格未果,但是长期内小麦市场依然看好,原因是船运费率上涨,使得诸如木薯饼等船货成本高企,因此饲料制造商纷纷转购饲料小麦。

  周五,10月-12月交货的英国饲料小麦报价为每吨90.50英磅,沃什湾FOB价,全天上涨0.50英磅。

  欧盟:托福国际预计2003年欧盟软麦产量为8370万吨

  ODJ伦敦10月24日消息:周五,据总部设在汉堡的托福国际公司在10月份的市场报告中称,2003年欧盟软小麦产量预计为8370万吨,相比之下,2002年的产量为9370万吨。

  托福在8月份公布的报告中预计欧盟软小麦产量为8400-8500万吨,原因是欧盟主要的软小麦产区遭受高温和降雨匮乏的不利影响,导致单产下降。其中,法国软小麦产量预计为2590万吨,低于去年的3730万吨;德国软小麦产量预计为1900万吨,低于去年的2080万吨;英国小麦产量预计为1480万吨,低于2002年的实际产量1610万吨。

  托福还预计欧盟2003年大麦产量为4650万吨,低于2002年的4780万吨,并且代于7月初时的预测4760万吨。

  由于欧盟许多地区天气异常高温干燥,因此2003年玉米产量预计为2890万吨,低于去年的3750万吨,以及早先的预测3100-3200万吨。其中法国玉米产量目前预计为1110万吨,低于去年的实际产量1620万吨。

  欧盟:可能于下周调整小麦关税配额,以增加进口加拿大和美国小麦

  ODJ伦敦10月24日消息:据一位和欧盟谷物委员会关系密切的业内人士周五称,欧盟谷物委员会可能最早于下周调整中低小麦质量的进口关税政策,旨在提高加拿大和美国小麦进口数量。

  这一举措可能旨在抑制欧盟谷物价格大幅上涨。由于欧盟小麦作物产量低于预期,再加上诸如乌克兰和俄罗斯等传统出口国的供应短缺,一直推动欧盟小麦价格上涨。这对加拿大来说意义可能相当重大,因为加拿大持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劣质小麦。据美国农业部称,加拿大小麦出口供应达到1450万吨。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他预计并且希望下周关税政府能够出现变动,这样在圣劳伦斯河流结冰之前关税税率可以马上生效。圣.劳伦斯是加拿大和美国小麦的主要内陆运输路线。

  欧盟中低小麦质量的进口关税为每吨12欧元,包括了三种附带条件,在关税税率下,非美国和非加拿大小麦的进口总量为2,731,600吨,一个是加拿大小麦进口总量为3.8万吨,另外一个是美国小麦进口总量为57.2万吨。加拿大小麦进口配额已经用尽,迄今为止,美国小麦进口配额仅用去了3.7万吨。

  对于最大的配额部分,特别是黑海地区的小麦,目前还有88.6414万吨尚未使用,但是由于今年乌克兰天气状况极其恶劣,导致小麦急剧减产,进而使得小麦出口供应短缺,因此剩余的进口配额不可能用尽。因而为了抑制欧盟小麦价格飙升,欧盟谷物委员会可能重新把剩余的进口配额分配给美国和加拿大小麦。如果价格进一步上涨,那么欧洲牲畜养殖户的饲料库存将会用尽,因为草料同样受到严重影响,这可能使得今年冬季出现非常有趣的现象。

  欧盟谷物贸易商表示,他们意识到配额调整的可能性,不过能否有效的提高加拿大和美国小麦进口,他们表示谨慎。一位贸易商称,贸易商一直讨论此事,不过目前关税调整可能与以前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上周向美国小麦进口打开的一扇小门直接关闭了。他指的是,上周美国小麦以微弱的优势对意大利出口了一船船货。自那时起,美国小麦市场呈现技术性飙升态势,而且新季小麦播种状况持续干旱,从而带动价格一跌上涨。此外,船运费率近来一直趋于上涨,尤其是载重偏大的货轮运输。这位贸易商补充说,但是没有人知道,也许美国可能再次对欧盟出口小麦,因为欧盟小麦价格上涨,两者间的价差再次吸引买家从美国进口所需船货。

  本周,欧盟现货市场在国内需求旺盛的带动下,小麦价格大幅上扬。周五,法国制粉小麦基准7月以及10月/12月交货的小麦船货报价为每吨135-137欧元,全天涨幅达到2.5欧元。贸易商还对敲定美国小麦生意的风险感到担忧,因为许多变量会导致小麦价格迅速发生波动,诸如船运费率的飙升势头减弱或者利润下降。

  一位欧盟官员称,欧盟谷物委员会肯定会重新考虑关税配额的分配问题,但是目前还未有相关官方报告出台。

  美国:ITC详细解释对加拿大小麦裁决的理由

  路透社华盛顿10月24日消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近来裁决加拿大小麦对美的出口伤及美国农民的利益,理由之一就是加拿大在美国低价倾销硬红春小麦,对美国市场构成不利影响。

  ITC两名委员称,加拿大硬红春小麦平均农场价格在2000-01年到2001-02年期间在同一时间下滑,同时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数量大幅提高。两名委员还发现加拿大小麦局在美国常常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硬红春小麦,对价格构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10月3日,ITC以2对2的投票结果裁定加拿大硬红春小麦伤害或者威胁到美国小麦种植户的利益。在美国法律规定下,投票持平就是肯定的裁决。这一裁决允许美国商业部继续对加拿大小麦征收14.16%的反倾销关税和补偿关税。同一天,ITC表示,加拿大在美国的杜伦麦销售没有威胁到美国农民的利益,从而取消了曾一直征收的13.55%进口关税。

  当ITC在10月3日投票表决此事时,他们并没有提供理由。周五,ITC首次对裁决结果对外发布了一份冗长报告,解释了裁定理由,如果加拿大向ITC审定小组提起诉讼,这份报告将显著起到作用。

  加拿大小麦局垄断着西加拿大的小麦出口,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小麦出口商。加拿大小麦局否认美国商业部的裁定,即小麦局在美国以低于市价的水平销售小麦。商业部的裁定引起ITC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ITC两位反对裁定结果的委员写道,自从加拿大和美国在80年代末执行了一项自由贸易协议,加拿大小麦局对美国的小麦出口一直保持一致性。即使当重新审验了两名持同意态度的委员提供的理由时,这两位反对者表示,我们发现加拿大小麦价格与美国价格相差不大,甚至还要高于美国小麦价格,从而提高了美国价格,降低了美国小麦成本,使我们得出结论加拿大小麦局并未在美国以远远低于市价的水平销售小麦,也未抑制当地价格。

  周五,加拿大小麦局一位女发言人称,小麦局没有对ITC的裁定发表议论,因为小麦局还一直没有看到这份裁定结果。路易丝·沃得曼称,这份报告并不是官方译本,因此我们不会对引发表评论。

  在ITC的投票结束后,加拿大农业部长称,加拿大将对ITC的裁定进行审议,然后决定是否提起法律诉讼。

  美国面粉加工商希望对加拿大小麦大开大门,目前已经加入加拿大小麦局的阵营,一起反对由北达科他州小麦种植户发起的关税要求。

  据美国商业部的数据显示,在2001年7月至2002年6月期间,加拿大一共向美国出口了154万吨硬红春小麦。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