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蓝星集团重组的“万有引力定律”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蓝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实体经济与资本经济两轮共同运转。企业的资产规模不是关键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资产重组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蓝星文化是蓝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资产重组的吸引力。企业文化和品牌就像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支撑了蓝星的发展……

  创立于1984年9月的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简称“蓝星”),是我国第一家专业化清洗公司。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蓝星的资产规模从创立之初的借款1万元,迅速发展成为拥有近200亿元资产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不久,由蓝星公司主导,中国入世以后国有化工企业一次重大的资产重组即将浮出水面。

  回报之“回报”

  蓝星的兼并工作始于“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企业文化。1996年,蓝星作为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成立的国有企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总部迁入北京,“蓝星清洗”股票在较短时间上市等。蓝星的回报措施是主动要求兼并资不抵债的原化工部星火化工厂,为国家承担国有企业解困的责任。

  蓝星当时的资产仅5亿元左右,星火的债务就达7亿多元。蓝星仅用半年时间,就使建设13年的星火化工厂起死回生,实现资产良性循环、企业蓬勃。

  1997年蓝星成功兼并了南通合成材料厂。该厂拥有一套亚洲最大的连续化酯交换法生产工程塑料PBT的装置,但建设多年没有试车成功,负债率一度高达170%。蓝星兼并后,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企业很快开车成功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由“老大难”企业变成优秀企业。

  蓝星由此形成了一个兼并重组的模式,开始了由过去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模式向“实体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的跳跃式发展转变。以后的兼并就以此为关联,但同样渗透着蓝星文化的痕迹:“兴业报国”的企业理念。

  无锡石化厂、北京化机厂、上海溶剂厂、哈尔滨石化厂和哈尔滨华宇公司、兰州日化厂等一批大企业纷纷加盟。中国化工新材料行业的企业和资源逐渐向蓝星靠拢,1997年,蓝星的总资产由5亿元增至40多亿元!蓝星的销售收入也由3亿元猛增至15.68亿元!

  2001年11月,蓝星实施了大手笔的战略重组,一次性接收了40家军队保障性企业,资产20多亿元。业务涉及汽车修理、电子通讯、印刷和食品等行业,其中汽车修理企业达33家。

  这种重组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干的,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干的。这批企业绝大多数当时尚处于亏损、有的甚至是巨额亏损状态,蓝星在资产扩张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2万多人的就业和搞活这些亏损和微利的企业。通过重组,蓝星组建了中国最大的汽车维修连锁集团。

  近7年来,蓝星已成功兼并了7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资产规模扩大了近40倍,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蓝星的兼并重组步伐并没有停止,一批大型化工企业的进入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2003年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

  兼并重组使蓝星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创业时的主导业务清洗已由第一位退居第三,占集团销售收入的13.7%;化工新材料名列第一,占58.2%;名列第二的是中车汽修,占16.3%。

  兼并重组使蓝星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清洗公司、工业清洗剂生产企业和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现在,蓝星兼并重组已形成自己的标准:一是有产业链关系,在国内有相当规模的企业;第二,有竞争力,或者与蓝星的主要业务可以配套;第三,如果没有产业链关系,但重组后能在国内形成数一数二的生产能力。

  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早已成为重要武器。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品牌同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蓝星不仅是知名企业,“蓝星”品牌还是中国驰名商标。许多企业就是冲着“蓝星”而来的。一些企业看好被“蓝星”重组后的业务机遇。

  蓝星当初培育的“马兰拉面”已是中式快餐第一品牌。“马兰”这个品牌在蓝星的企业重组中一直发挥着分流职工作用。2002年,蓝星与马兰公司合作,投资近3000万元在全国开设了8家马兰地区公司,新发展了108家连锁店。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的压力,也加快了马兰拉面连锁店的发展。

  2003年,“马兰”品牌的号召力已不仅限于此。蓝星希望与马兰公司继续合作,以快餐为产业核心,用3-5年的时间,建立一个资产30亿元左右,销售收入50亿元左右的食品集团。这样,在将食品企业原有主导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马兰拉面”可以当地企业为依托快速发展连锁店,食品企业的产品可以在全国“马兰拉面”连锁店中销售,扩大市场份额,食品企业还可以开发一些“马兰拉面”需要的产品,“马兰拉面”可以安置更多的富余职工。最终,将食品工业发展成蓝星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蓝星的计划,已经得到了天津、上海、沈阳、陕西、青岛、深圳等地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部分企业的积极回应,国外同行业者和投资者也已闻风而动。这也体现了品牌的价值。

  “蓝星兵法”

  业内一直传言蓝星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国企。那么,蓝星业务重组和管理控制上百家企业,尤其是资金管理有什么秘密?事实上,蓝星没有什么秘密,有的还是企业文化。被称为“蓝星兵法”的“蓝星管理36法”,据说是按照中国古代“36计”和《孙子兵法》的思想和模式对蓝星十多年经营管理经验进行的总结。

  蓝星业务包括化工新材料、石油化工、清洗工程、清洗剂、水处理等,还有汽修和中式快餐两大连锁体系。“蓝星兵法”中第19法为“业务领域相对多角化和专业化”,蓝星在集团这一层实行相对的多角化经营;同时,将上述业务按不同的门类分设了12个专业化(集团)公司,专业化(集团)公司层面要求实行专业化经营。

  2001年,蓝星在接收军队移交企业时,将33家汽车修理企业组建为中车汽修集团,把5家通讯企业和蓝星的网络公司重组为信息设备集团。在债务重组方面,蓝星享受了国家的政策,这些企业所欠其原主管单位的管理费和借款,一次性转为国家资本金,减轻了这些企业的债务负担。当然,这些企业还有一些银行负债,蓝星通过业务重组和投入新项目,逐步使企业恢复赢利能力来分年偿还。对一些有潜力的企业,争取银行能再“输血”,然后使之能“造血”。

  第11法为“分路突围”。指在对兼并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中,首先让那些有市场、能恢复生产的业务都恢复起来,分块搞活,甚至分产品、分项目、分部门、分人搞活。通过一个个个体优化来达到整体优化。对一些无市场前景的业务则尽力砍掉。

  重组不是简单的资金和人员的安排。在企业重组中,项目支持对一些困难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2002年,中车集团为所属的9416厂、3615厂、3301厂等企业成功引进了韩国APOLLO公司、韩国星宇公司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等项目,为北京现代汽车配套,彻底解决了这些企业长远发展问题。军队保障性企业进入蓝星仅一年,中车汽修集团就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51%,减亏6000多万元。蓝星信息设备集团2002年当年实现扭亏为盈,盈利200多万元。而重组前的亏损达2000多万元。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