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需求与价格的博弈仍在进行
近期北美大豆到港价格维持在4600—4700元之间,以这个价格计算,工厂仍处于压榨亏损的境地。对于油厂来说,在压榨亏损、保值无门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减少远月进口、同时降低开工率或以消化库存豆为主,如此一来,进口需求就会明显减少,在市场供应充足、供应主体多元化、压榨持续亏损的压力下,进口需求与进口成本的翘翘板效应体现得尤为突出。
国储定向销售或代加工给市场带来压力
近期国储出库400万吨大豆的消息一直在市场上广为流传,但并未得到确认。不管是定向销售还是委托代加工,这400万吨的低价大豆投向市场后必然会大幅拉低豆粕价格。而豆粕价格一旦被拉低则油厂的压榨利润会受到显著影响,亏损扩大。因此国内盘面这段时间表现较弱,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抛储传闻未定的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国储库存不多,一旦抛储消息确认,则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会明显削弱,市场解读为利空出尽也未必不可。
单产调低预期已为市场消化
目前来看,USDA9月报告只有调整供应(单产),尚无调整需求的基础。最近一段时间,有多家私人机构对美豆单产做出预估,普遍预测值集中在40—42之间,最低的是40.3,低于USDA上月报告的单产预估水平1.1个百分点。但是数据一降再降,仍然难以对市场价格形成明显的刺激影响,这充分反映出单纯调低产量数据效果有限。9月份是由供应向需求主导的关键时期,9月看产量、10月看需求。因此即使9月月度报告对单产做出调整,预计对价格的支撑也有限,真正的供需共振还要看何时需求数据被修正。
四季度有望形成供需共振的局面
长期来看,双节过后,中国对食用油消费需求会显著增加,带动豆类价格形成季节性高位。今年春节以来,受国家对食用油限价的政策压力,终端价格始终无法形成有效反弹。目前来看这一压力有所减弱,一则政策束缚解除,二则需求将会推动价格上涨。预计四季度需求题材与2011/2012年度新豆上市减产题材形成共振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价格上涨的概率较大。
紧平衡年度为重新定价奠定基调
今年的北半球减产已成定局。目前正处美国销售季节,恰逢今年美国减产周期,至少其销售价格区间应不低于南美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价格区间(1250—1400),笔者预测四季度随着北美销售进度的展开,CBOT价格平台亦将跟随出现上移至1400—1600区间,均价在1500美分左右。
长线看涨,但涨幅有限且过程更加复杂和曲折
理由有二,一是以往南美销售8月中旬已经结束,而现在巴西还有10%以上的陈豆没有销售完成,市场供应能力增加,这注定了在美豆销售初期,价格难以一飞冲天;二是今年整体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系统性涨跌难以把握,也抑制了部分资金的炒作意愿。因此,目前判断豆类品种中长线看涨的方向不变,但涨幅难以达到去年的1000点空间,同时过程也会更加复杂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