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国产大豆定价权未来五年继续旁落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9-25  
     编者按

    粮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行业,“粮食安全”也是一个宏大命题,自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对外资开放,“狼来了”的呼声遍起。七年之后重新检视,外资在中国“种粮”颇见成效,对本土企业的冲击波亦不可小觑,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社会福利得到整体提高,消费者从中受益。

    事实上,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外资已经在中国沿着农业产业链进行全面“渗透”,从种子、收购,到加工、销售诸多环节,都可隐约见到国际资本大鳄的背影。外资是否会操纵中国粮价?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本报记者顺着大豆和玉米这两个主要粮食品种,赶赴东北的农业主产区,深入农户进行调查采访,对话国际种业巨头,并倾听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试图对外资在中国“种粮”给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黑龙江省海伦市,今年大豆丰收已成定局,但是在这个“中国优质大豆之乡”,豆价会不会上演去年的“过山车”行情,豆农、收购商、政府主管部门心里都没“谱”。2003年以后,大豆定价权已经落入大洋彼岸之手,海伦的豆农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在海伦市共祥村的村口,十几个村民把记者围在中间,讲到去年豆价的“过山车”行情,言语间有一些向往,也有几分无奈。

    2007年9月到2008年春节前后,海伦大豆收购价从最低的1.6元一斤扶摇直上涨到3元一斤,随后一路下挫到现在的2元一斤,最低价与最高价之间相差近一倍。

    9月份,共祥村早熟的大豆已经开始上市。村民李国锋说:“现在收购价一天一变。昨天还是2元一斤,今天已经变成1.85元一斤。”

    谁是豆价“过山车”的幕后之手?

    谁是幕后推手

    村民们说也看电视上的豆价行情,不过豆价还得由豆贩子说了算,路春江这样解释:“你看啥呀?(电视)上面说3元钱一斤,他最高给你8毛钱一斤,你卖不卖?不卖没人收购,你不能拿回家喂猪。8毛你也得卖给他。”

    在豆农与豆贩子的博弈中,豆价的主导权掌握在豆贩子手里。豆农可以待价而沽,不过很难长时间捂着不卖,大部分豆农需要把买种子、化肥、农药的贷款还掉,豆农赵连滨说:“种一垧地(1公顷)需要贷款5000元,利率是1分5厘,贷款期限一般是半年,到11月他就开始找你还钱了,还不了钱要交的滞纳金很贵,5%,时间越长要还的钱越多,所以豆价再低,有时候你也得把豆子卖出去。”如果家里有孩子上学,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豆农除了把豆子卖给收购商别无选择。

    在豆农面前,收购商是强者,在市场面前,收购商则自称是弱者。秦海的大豆收购站就在共祥村边上,听到记者要采访,秦海连连摆手,“没什么好采访的,我怕记者。”老秦边走边退。老秦去年开始做大豆收购的生意,主要销往北京,他说去年亏了2万多,豆价不是他说了算,北京那边的价格每天都不一样,他收豆子的价格也只能跟着变。

    王启贵的收购站则积压了200~300吨大豆,这些大豆是去年每斤卖2.9元的时候收进来的,现在卖价最高2.1,每斤至少亏0.8元。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进口大豆太多,造成豆价不稳,国产大豆积压。

    共祥村村民说,今年风调雨顺,大豆丰收已经没有疑问,村里一垧地应该能收5000斤,好的可以收到6000斤,然而什么时候卖豆子?什么价格卖出去?对于这些问题,共和镇的豆农和收购商都没有把握,都在观望,实际上,同样没有把握的不止是海伦,实际上整个东北,乃至于整个国内大豆产业都是如此,大豆定价权已经旁落他人久矣。

    进口大豆占“半壁江山”

    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表示,大豆市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农产品市场之一,根据WTO准则,2001年以后,我国大豆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国际市场的大豆疯狂地涌入国内市场,大豆进口也在2003年首次突破2000万吨,超过国产大豆产量。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豆产量排名世界第四,大豆加工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7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1.95倍,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

    进口大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的同时,使得国内大豆种植效益日益下降,农民种豆积极性降低,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滑。发改委的文件称,国内大豆产量从2004年的1740万吨历史最高水平逐年降低到2006年的1500万吨左右,2007年产量继续下降,国内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郭清保认为,正是在进口大豆超过国产大豆的2003年,外资控制了中国大豆的定价权,而这种控制在五年内都将难以改变。

    发改委预计2010年、2012年和2015年,我国大豆产量将分别达到1700万吨、1796万吨和1950万吨。

    即便增加到1950万吨,国产大豆也无法填补每年进口3000万吨的巨大缺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志全说,增加大豆产量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一个是提高大豆单产数量,而两条途径都是困难重重。

    提高大豆单位产量与规模化种植密切相关。海伦市有405万亩耕地,今年大豆种植面积131万亩,大多数土地掌握在分散的农户手里,海伦市农委生产股股长周洪程告诉记者,当地平均每户的大豆种植面积在1公顷左右,面积超过100公顷的种植户屈指可数;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土地产出率低,大豆平均亩产在300斤左右,产量低,效益不高。

    制约海伦规模化种植扩大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周洪程说:“种植大户如果要从分散的农户手里承包土地,一般每垧每年需要支付3000元左右的租金,每垧土地上种子、化肥、机耕、人工等费用平摊下来要2000元左右,如果要租100垧就需要50万元,这笔钱很少有人拿得出来。”

    无论是扩大种植面积还是提高单产水平,国产大豆都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度增产的目标,大规模进口大豆将无可避免,外资也将继续主导大豆价格,这是郭清保、胡志全得出的相同结论。

    国产大豆艰难“反攻”

    海伦被称为“中国优质大豆之乡”,大豆被定位为该市的主导产业,一份汇报材料说,农民收入的30%和市乡财政收入的20%来源于大豆产业,去年这个市的财政收入是1亿元,也就是说大豆产业给这个市贡献了2000万元的财政收入,作为一个拥有67万人口的农业大市,2000万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数字。

    记者获得的一份海伦市农委的文件显示,海伦建议国家对大豆进口应出台指导性计划,对大豆进口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合理调整大豆进口时间,在主产区大豆上市销售旺季,即在每年的10~12月三个月内限制进口,以减轻对国产大豆市场的冲击。

    海伦市农委还建议实行大豆保护价收购制度,降低大豆生产风险,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稳定和提高大豆种植面积。这一建议业内专家认为很难实施。如果按照每年大豆产量1600万吨计算,保护价每吨4000元,实施保护价收购制度国家每年需投入600亿~700亿元,如果加上仓储、运输等环节,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将对国家财政形成极大的压力。

    胡志全认为,发展国产大豆当务之急是提高大豆主产区的规模化种植和经营水平,通过农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实现统一播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及至统一销售,在大豆市场上抱团出动,提高议价能力。

    郭清保也表示,在食用大豆领域,由于豆浆、豆芽菜等主要使用的是国产大豆,应该提升和巩固国产大豆的优势,待条件成熟时再向油脂领域发起反击,他说:“除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集中产区推广高油大豆品种以满足我国众多油脂加工厂的需求外,今后还要在南方地区推广高蛋白和其他专用大豆品种。同时,提升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产业的档次,促进传统大豆食品产业的现代化。”

    

    ****中国需建立大豆储备制度

      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

    盖钧镒院士,曾经主持或参与数十个大豆新品种开发与推广,现为农业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教授,如何促进中国大豆产业良性发展,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盖钧镒院士。

    中国大豆产业面临衰落

    《第一财经日报》: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东北大豆收购价上演了“过山车”行情,最高价3元一斤,最低价1.65元一斤,价格剧烈动荡,让豆农无所适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盖钧镒:现在大豆价格控制在国际垄断商手里,2004年他们曾经把大豆价格降到1块钱以下,去年中国特别是黑龙江大豆减产,他们马上把大豆价格提高到2.8元左右。今年5月份大豆播种季节,听说美国下大雨,种不下去,大豆形势不好,豆价要上涨;最近又在宣传美国大豆生产形势很好,美国大豆高产,又在降价了。

    首先是对国计民生不利,老百姓的生活控制在别人手里,不是控制在自己手里;第二,农民的命运控制在别人手里。价格高,农民马上多种;今年大豆面积有点恢复,有点发展,如果现在价格开始下降,农民又开始吃亏,一吃亏就不种大豆,不种情况更糟糕,现在国内只能提供三分之一的大豆,三分之二以上靠进口,如果自己连三分之一都保证不了,中国的大豆产业将更进一步受到外国控制。

    现在的客观情况是中国大豆产业面临衰落的危险,国家应该对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给予重视,应该有根本性的考虑,而不是一些临时性的措施。

    《第一财经日报》:在黑龙江的一些大豆主产区,国家通过大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项目支持大豆种植,平均每亩补贴金额接近60元,补贴的额度是否足够?

    盖钧镒:国家应该扶持国内大豆生产。美国豆农的生产成本很高,卖的价格很低,只能拿回成本,它的利润就是靠补贴。

    东北大豆每亩补贴60元,我不是很肯定,我了解到的是不到60元。大豆的良种补贴,我们争取了很多年,最后定下来10块钱1亩地,只给1000万亩的额度。

    粮食、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后,良种补贴放开了,油菜也获得补贴,每亩补20块钱,但是大豆没松口,还是10块,补贴额度扩大到4000万亩。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在1.3亿~1.4亿亩左右,4000万亩只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没有补贴,对大豆种植面积不进行全部补贴,这个政策不合理,不利于发展全国的大豆产业。

    国家强调油料,所以油菜补贴了,但是大豆现在不清楚算油料还是算粮食,补贴油料的时候,大豆算作粮食,补贴粮食的时候,大豆又算作油料,补贴政策依据我们看不懂。我们呼吁大豆应该全面补贴,补贴应该按销售额去补贴,这样农民才有积极性。

    补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补贴的区域性。政策强调,补贴要有重点,重点就是东北,东北主要是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在5000万亩左右,吉林、辽宁大量扩展玉米,大豆面积各只有200万~300万亩,实际上只补了黑龙江。利用补贴政策来促进大豆生产应是全国性的,从而推动全国大豆生产的发展,但是目前只看到东北,没有看到其他地区。

    建立大豆储备制度

    《第一财经日报》:一些大豆主产区建议国家出台大豆收购的保护价,平抑价格波动,保护豆农的生产积极性,这个建议是否可行,是否必要?

    盖钧镒:为了平抑国际垄断资本操纵大豆价格,我们要有大豆储备,有了储备才能调节。

    国家有关部门最近提出准备建立大豆储备,这个意见很好。大豆作为粮食应该像其他粮食作物一样有储备。近年我国大豆价格的大幅波动影响民生就是缺少储备,缺少调节措施。

    《第一财经日报》:扩大种植面积是提高大豆产量的一大途径,玉米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这意味着大豆种植面积将相应减少,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的难度很大,是不是意味着在将来5~10年内,中国大豆都无法实现自给?

    盖钧镒:实现大豆自给,最近5年~10年都不可能,我们现在争取的是10~20年内实现基本自给,就是自给率超过50%~60%,完全自给不可能。

    大豆要增产看上去难度很大,实际上不算很大,因为现有的大豆品种都有亩产300~400斤的可能。问题是国家能不能给大豆种植以足够的地位去发展。

    现在全国大豆平均亩产240斤,很多地方是在旱地上、山坡上种大豆,有水的地方种水稻、玉米了;另外大豆在田间管理上也是较差的。大豆单产水平提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国家给一点投入,在价格上给予支持,农民把好的地也去种大豆,增产30%~40%不是很困难。

    我们认为将来发展大豆生产,南方也应该发展,南方有很大潜力。南方虽然是零星面积,像四川省的梯田上面、山里面种了不少。南方适合间种套作,因为气温全年温度比较高,东北温度低,只能种一季,南方可以种三季,还可以套种,这些应该鼓励。

    10年前我们大豆的自给率在80%以上,现在作为目标,我们如果能达到60%的自给,也就是生产2500万~3000万吨大豆,对大豆产业进行调控就有了可能。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