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商品粮供给和粮食市场发展的趋势将怎样呢?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当前和今后几年粮食主产区市场粮食供应量仍然比较充足,全国粮食市场相对平稳;但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延,商品粮供给量将相对下降,市场价格振荡的幅度加大,南方地区的表现尤为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1、粮食主产区大多分布在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这些地区主要是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劳务输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西部地区传统的农业区将为被打破,粮食主产区不再以粮为“纲”,而是以工商服务业发展为突破。
2、虽然当前主产区粮食市场供应量相对充足,但是科技含量不高,看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粮食产量难以确保稳定。近些年来,虽然提供给市场的粮食增加了,但粮食生产量并没有大的增加,大约比20年前只增加10%左右。商品粮增加的主要因素:
一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原来的自给自足用粮转变成了商品粮。据调查,外出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约相当于农业人口的20%,由此转化的商品粮占商品粮新增量的60%。
二是过去用大量粮食养猪的传统养殖方式基本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精饲料,节约了大量的粮食,其数量占商品粮新增加量的10%。
三是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改善,口粮消费减少。商品粮新增量的15%由此增加。
四是粮食产量增加,占商品粮新增量的15%。前后两个因素是可变的,同时是影响市场粮食供给的关键因素。
3、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粮食生产和其他产业的比较效益差距进一步扩大,致使一部分种粮农户的积极性低落。一是扩大粮食再生产的投入不高。二是大多数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从事粮食生产。三是田土抛荒严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据调查,很多地方原来种两季的耕地现在只有一半在种一季稻,原来种一季稻的已经有30%不再种植粮食作物,一些地方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25%。
4、可耕种土地资源并没有恢复性增长,而是在减少,自然条件也制约一些产粮区粮食生产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粮田面积的减少。在湖南、江西等南方的稻谷主产区,山区、丘陵占土地面积大部分,既不利于开垦增加新的可供耕种土地,又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
粮食主产区是市场粮食供应的主渠道,对稳定粮食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当前市场粮食供应相对充足,市场也相对平稳,但其发展趋势和变数更值得重视,粮食经营者和粮食政策的宏观决策者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