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气农情 » 正文

比价和成本决定新年度作物播种格局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22  
      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播种成本提高

    从各地农委提供的数据来看,2007年各农作物的生产成本都有所上涨。其中,柴油费用的上涨和地租是造成成本上涨的关键因素。在内蒙古通辽地区,柴油价格上涨使播种玉米的农民的灭茬费用翻倍。而在黑龙江地区,一些使用机械化耕种的农场的耕种费用也大幅增加。同时,今年各地地租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黑龙江富锦市农委主任称,今年该地区外包地的承包费用上涨了300—400元/亩,这使得农民的生产总成本上涨了大约10%左右。除此之外,各地的肥料和人工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即使不能大涨,至少也不应该低于去年的价格吧,化肥、地租、柴油都上涨了不少呢”,这是笔者在对内蒙古通辽孔家村和黑龙江牡丹江市东京城的在耕农民采访时听到的共同声音。从目前情况来看,生产成本的上涨刺激了农民对于新季玉米价格的期盼,如果玉米的收购价没有达到一个能够消化上涨成本的程度,看来农民在新玉米开秤初期是很难接受的。

    二、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品种繁多杂乱

    由于近两年玉米价格涨幅明显,涨势稳定,不少农民改种玉米,并且一些曾经在统计数据之外的种植地或为了完成指标、或为了争取补贴,今年也纷纷浮出水面。据吉林省农委曹金才主任介绍,今年吉林省的玉米播种面积增加160万亩,达到4510万亩;黑龙江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去年黑龙江省的玉米总播种面积为4311万亩,今年很有可能突破5000万亩。在沿途的考察中,笔者发现情况确实如此,玉米田一片一片的,很多过去播种大豆的农田如今都已改种玉米,农民的种植热情十分高涨。综合来看,玉米总产量的增加可以预见。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玉米种子市场较为混乱,各地播种没有一个相对的统一标准,有的地区一户农家不过百亩的田地就使用了十几个品种的玉米种子,而且这一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整个吉林、黑龙江的玉米主产区非常普遍,这就给后市新玉米质量的不稳定打下了伏笔。由于去年农民为了提高产量而多用水分偏重的晚熟玉米种子,结果造成后期收割的玉米水分偏高难以一次烘干,给仓储带来了很大难度。在我们走访的众多粮库、加工企业中,“霉变粒高”、“焦糊粒多”几乎成了当前玉米库存品质的代名词,这些玉米都成了不能满足期货交割标准的低品质粮,不少收购企业骑虎难下,只能放弃交割,转售给粮质要求不太严格的深加工企业。那么,如果今年的新玉米收割脱粒后再次大范围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其收购价格、期货交割是不是会造成影响,影响程度有多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比较收益连年下降,大豆产量前景堪忧

    与玉米情况相反的是大豆。近几年,东北三省的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连年下降,促使农民放弃种植成本低廉的大豆的根本原因还是比较收益。根据佳木斯农委提供的数据,2006年当地大豆的亩净利润为144.64元,玉米为203.59元,水稻则达到375.55元。其他地区的利润情况也大致相似。巨大的利润迫使农民连续数年减少大豆播种面积,转而耕种玉米、水稻等比较收益更高的农作物。黑龙江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黑龙江省大豆的总播种面积为5915.2万亩,今年很有可能会大幅减少500万亩。从目前的播种情况和苗情来看,今年大豆单产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因此,2007年新大豆大幅减产已成定局,这种情况已经得到绝大部分用豆企业和粮库的认同。

    近两周,黑龙江地区的大豆市场基本上是有价无市,农民和贸易商手中的存量均已基本消耗完毕,黑龙江地区的大豆库存已接近底线。这样一来,待下半年新豆上市后,即使出于最基本的供需要求,大豆价格也很难像去年一样低开。

    总体而言,2007年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已成定局,目前为止苗情良好。大豆、玉米各自的播种情况也基本决定了2007年的总体产量情况,但是影响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在通过作物的供求关系研究农产品期现价格时要多加考虑而非简单的增减。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