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国内油厂采购大豆态度缘何谨慎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2-10  
    除东南沿海地区油厂常年采用进口大豆外,当前国内其他地区油厂在采购国产大豆时普遍表现出三种态势:其一是报价较高,其二是即用即购,其三是坐以观望。由于临近元旦和春节,人们对豆制品及食用油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按常理,此时正是油厂增加库存、以备压榨使用的最好季节,而当前油厂的采购态度着实让人难以理解。龙马咨询认为,油厂采购态度谨慎是受大气候的影响所致,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今年大豆丰收,油厂普遍看跌后市

     压榨商普遍认为国产大豆价格偏离市场,推测春节前夕大豆价格将会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大豆增产。据美国农业部11月份供需报告显示,2004/2005年度世界大豆总产量约为2.3亿吨,较上年度的2.07亿吨增长幅度较大,其中美国产量约为8573万吨,巴西6450万吨,阿根廷3900万吨,中国1805万吨。而世界大豆总需求量为2.07亿吨,过剩的产量不能得以完全消耗。此数据充分表明,本市场年度大豆整体供应数量明显大于需求,必将抑制国内大豆价格。二是12月份进口大豆到港数量较多,据中国大豆网预测,大豆到港数量在220吨左右,本市场年度以来的进口大豆到港总量为610吨,较上年度同期多出250万吨,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口大豆的巨增将影响国产大豆价格的上涨。三是国内产区支柱企业高价收购的姿态有所改变,待收购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高价操作之策将有所转换。当前大豆价格振荡下跌之势已非常明显。  

     压缩信贷规模,油厂资金周转困难

     今年下半年伊始,经历过“巴西大豆事件”后,国内前期采用进口大豆的部分油脂企业损失严重,元气大伤,甚至为数不少的油厂因抵抗能力较差,纷纷破产。由此看出,国内油厂采购力受挫,进货资金欠缺,采购积极性大打折扣。恰逢此时,我国政府实施了旨在为经济降温的信贷紧缩政策,大豆压榨厂商再度面临打击,一是无力履行部分大豆合同,二是再生产贷款受到限制。经过几个月的恢复后,部分油厂于10月中旬开始试探性收购,但因资金周转不畅,时至今日,仍然保持谨慎的采购心态。

     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价差缩小

     由于去年国内外大豆供不应求,各油脂企业抢购现象拉动大豆价格升至历年来最高价位,加之今年新大豆上市开秤报价较高,农民的惜售心理得以助长,收购报价整体显高。11月初,黑龙江产区支柱企业九三油脂抢先抬价收购,大豆价格最高涨至2660元/吨,同时也拉动其他油脂公司提高收购报价。国内几家大型油脂企业考虑到压榨利润较低,不得不实施策略型的收购,如汇福、华农、益海、华良(金石)、金锣等企业采取价高就停、价跌就收的办法。另一方面,上述企业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油脂公司紧盯进口大豆,比较成本利润。综观CBOT期价,11份11月合约维持在510~550美分,理论上计算进口大豆到港完税价为2900元/吨左右,价格较国产大豆相差幅度较小,而且美豆含油量(高达18.3%)优于国产大豆?16%?,压榨利润明显高于国产大豆,从而阻碍了油厂采购国产大豆的积极性,压榨商开始观望。近日,CBOT1月合约虽然持续第五次下滑至520.75美分,但因船运费上涨,进口成本仍盘旋在2890元/吨左右,居高不下,致使国内油脂公司依旧采取对进口大豆观望、对国产大豆即用即购的策略。  

     豆粕和豆油价格低位调整,压榨利润不断缩水

     近日豆粕价格又开始从低谷反弹,但受诸多因素制约,春节前豆粕价格不会过高反弹,也就是说当前价格走势只是“昙花一现”之景。究其原因,利空因素主要来源于今年的两次禽流感疫情,国内养殖需求目前尚属休整时期,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较差,国内养殖业的复苏时间将延长,豆粕市场需求的增长也将趋缓,导致饲料厂采购谨慎,同时影响了豆粕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当前国内豆油市场虽稍有反弹迹象,但整体需求不振,部分油厂对豆油存有惜售心理。因压榨利润不断缩水,油厂对大豆的采购积极性有所下降。鉴于近日的豆粕价格反弹,部分油厂在此期间的收购力度可能会有所加大,但不会维持太久。

     菜籽进口到货量相对充足,压制豆油需求

     临近年关,人们对豆油的需求量增加,但不可低估的是,菜油的消费比正常年景有所好转,据不确定消息称,12月份共有20多万吨进口菜籽到货,它的释放对当前菜油市场冲击较大,更让“势单力薄”的豆油“胆战心惊”。总体来看,今年国内油脂市场供过于求,价格的任一上涨波浪,均将被庞大的供应淹没。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