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中国央行会加息吗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尚需观察,加息带来的负面后果不容忽视,需慎重决策

  今年一季度各项宏观经济数据近期逐渐出炉,与去年一季度相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未有缓解,对于央行可能进一步采用加息甚至人民币升值等货币紧缩政策的猜测甚嚣尘上。

  这些猜测也并非毫无依据。最近一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按数量招标方式发行的1年期票据的利率已经达到2.9548%,其指导意义不言而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中国金融开放和商业银行改革”论坛上也指出,在兼顾内外均衡的前提下,灵活调节利率水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撰文指出,在中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历来存在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效果和利弊之争,当前中国既存在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也存在流动性吸收和外汇管制等数量型工具。事实上,通过价格进行调节,其效果和灵活性往往超出常规想象,有关的例子很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的逐步市场化,价格机制的作用会更明显,人们会更倾向于通过价格来进行调节。周小川倾向于利率、汇率调控的思路跃然纸上。另外,有媒体将周小川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暨中国货币市场论坛”开幕式上本意强调货币市场自身建设的表述———“建立市场驱动的货币交易体系是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解读为“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措辞有了重大转变”,进而引发人民币升值猜测。

  针对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信贷增幅偏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情况,央行今年已经出台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三项政策,力图通过温和调整使有关问题得到解决。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正式实施要到4月25日,其政策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观察。

  笔者以为,央行是否加息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物价、美联储动向、投资。

  首先来看物价。导致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的主要因素仍是粮价,住房、医疗、教育也是增长较快的项目,衣着、耐用消费品、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价格仍在下跌,这也验证了商务部“多数商品供大于求”的调查。与固定资产投资激增相比,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在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费用高企的情况下,由于对工资收入增长不乐观,普通工薪阶层将增加储蓄比例,减少或不增加非吃住类的消费。物价的长期上涨也因此缺乏基础。另外,国家对粮食问题高度重视,今年接下来几个月粮价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随着部分地区限制投机性“炒房”政策的实施,今年房价的增幅也有望减小。

  近期,关于美联储最早今夏加息的预期愈发强烈。有分析认为,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可以同幅加息,美元和人民币的套利空间不变。然而笔者更倾向美国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加息的判断,就业数据是美联储需要考虑的重要标准,11月美国大选的影响也必须考虑在内。

  从理论上来说,加息可以增加投资成本,从而抑制投资。然而分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构成,就会发现其影响有限。

  以钢铁行业为例,在利益的驱动下,目前一些民资进入的势头十分强劲。有数据表明,2003年市场钢铁企业结算价格比上年增长了16.77%。生产资料的价格在今年2月仍然上涨,这直接导致新开工项目的增加,今年一季度城镇新开工5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19234个,比去年同期增长31%,与高利润预期相比,小幅加息不可能使这些新开工项目下马。

  加息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助推投机人民币升值、增加银行改革负担等已是老生常谈。增加债券融资成本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在加息预期下,期限5年的2004年记账式(三期)国债的票面年利率为4.42%,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为2.79%,同期限的贷款利率下限为5.022%,而今年还有大量国债要发行,金融债和企业债的融资成本也将水涨船高。截至2003年末,个人住房贷款已经超过1万亿,加息将如何影响房地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亟需研究测算。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投资增速已经开始回落。这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信贷的控制可能非常重要。工行明确表示,要均衡、审慎地增加贷款投放,严格控制对过热行业和国家限制行业的授信,严禁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贷款。农行行长杨明生表示,对整体上处于过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三大行业的信贷审批权一律上收到总行,对出现过热苗头的房地产、汽车行业的信贷审批权要上收到一级分行以上。中行也要求严控热点行业信贷过快增长,收紧对部分投资过热行业项目的审批。建行也强调严控对钢铁、电解铝、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放贷规模。由于四大行的贷款占大头,只要上述银行的措施落到实处,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就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