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今日视点:国内期货市场为何全线暴跌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经济降温期市受寒

  昨天,受到国际期货市场期货价格下跌及国内利空因素的影响,国内期货市场全线大跌,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天然橡胶,以及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硬麦和强麦品种全线跌停直至收盘。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和豆粕主力合约也分别大跌了40至60余点。我们认为,期货市场的这次全线大幅下跌,除了受到各个品种自身的供求变化之外,更多的是受到了深层次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宏观经济突然降温

  2003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一些行业增长过热,基础工业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等现象。能源电力消耗增长过快,出现了大范围的电荒。在经历了15个月的通缩之后,通涨开始出现并逐步加快,2003年11月的年通胀率达到3%,为将近7年来的最大升幅。今年一季度情况仍在恶化: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家明确限制投资过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增速都明显高于2003年。

  面对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从2003年3季度起,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4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必须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坚决控制投资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是当前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人民银行在今年3月24日提出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之后,4月11日再次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从我国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看,这次调控的力度将会很大。受其影响,4月中旬以来,我国的股市、债市、期市全面大幅下跌。

  具体到对期货行业的影响来说:银根收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将会明显的抑制工业原料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和建筑业相关的行业;中短期来说,对于期货市场的基本金属品种影响将会较大。从资金的角度上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整个市场操作资金的流入,至少也会对市场的资金流入造成相当的难度。防止通货膨胀,就是要限制价格的继续上涨,这将对已经经历了2年多的期市牛市来说,无疑是强大的冷空气。

  获利丰厚 多头思退

  回顾整个商品期货市场的本轮牛市,基本上都是从2002年开始的,其中只有CBOT小麦在2002年9月到2003年3月作过一次接近100%的回调,随后又上涨了11个月。在历时两年多的上涨之后,涨幅最小的是铝和小麦,也完成了50%左右的上涨;其余品种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100%。由于期货市场是保证金交易,在经过了长期的大幅上涨之后,主力多头的获利已经非常丰厚。

  由于投资者的“恐高”心理,在期价上涨的末期,国内市场的追涨能量逐渐走弱,体现在盘面上,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是,国内市场的上涨幅度明显滞后于国际市场:比如按照2004年4月20日的收盘价计算,国内各品种的主力合约按照进口成本换算,大致上,大豆价格比国际市场低300元/吨,豆粕低600元/吨,天胶低800元/吨,铜低1500元/吨。而铝价格虽然高于国际市场,但近期国内铝主力合约的期价与LME铝的差价也开始缩小。

  第二是,多头主力的持仓集中度也越来越高:根据交易所数据计算,3月1日期货市场各品种的主力合约前5位多头的持仓,分别占该合约单边持仓的比例如下:铝43.9%、铜29%、天胶36.7%、大豆29.2%、豆粕、66.7%。

  从操作的角度看,市场的多头主力在自身的持仓集中度很高,又有丰厚盈利的情况下,存在着极大的获利回吐要求。此时,面临宏观面上的利空,大幅回调就不可避免了。

  美元升值压制商品期价

  4月中旬,在美国经济数据表现良好,经济复苏强劲的情况下,欧元兑美元再次破位下跌;4月20日,格林斯潘指出,“美国已经摆脱了长期以来对通货紧缩的疑虑”,“银行界已为利率走高做好了准备。”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加,近日美元再次升值,对以美元标价商品期货价格构成了压制。

  尽管世界经济在一季度的表现非常好,人们对经济恢复增长的信心明显增强,但基于上述的理由,中短期期货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下跌能量。

  天胶:走上价值回归之路

  周三上海天然橡胶合约全线跌停,整个盘面完全处于空头掌控之中,市场的价值规律终于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后市胶价将加速向合理的价值区间靠拢,跌势真正开始了。

  在经历前期两波下挫后,进入4月以来,沪胶走势基本高位企稳。随着多空主力暂时在16000至16200的区间内找到了平衡,期价的波动幅度日益减少,盘面上出现少有的淡静现象,市场对后市何去何从的争论也越发地激烈。昨日的破位下行似乎已对前期的迷茫和分岐做出回答,这就是价格的波动最终取决于商品价值和市场供需状况。

  从全球范围上来说,天然橡胶在未来仍将处于近年来的高位,供不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