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国之本民之天 如何应对高粮价时代的到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5-13  
     粮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一向被认为是成本最低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消费品。但是,从去年开始的一系列粮价暴涨数据显示世界粮食价格在颠覆传统,高粮价使得这一基础的基础开始呈现问题和威胁。

    一、国际粮价爆涨现象及原因

    4月17日,泰国大米爆出1000美元/吨的天价,在近两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价格基本维持在300美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小麦价格涨幅超过140%。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全球多种粮食价格先后创出历史最高纪录,并在不断刷新这一纪录。

    这一轮国际粮价暴涨反映了国际粮食供给与需求机制的失衡,究其原因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自然灾害加剧、耕地减少的原因,也有金融资本投机农产品期货加剧的影响,还有各国政府为了保障自身粮食安全,都纷纷在贸易领域加大了保护措施。但更主要的则是生物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的结果——高油价促使一些产粮大国特别是美国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导致小麦、大豆、玉米、棕榈油等农产品价格高涨。

    二、中国目前的粮食状况

    在国际粮食价格高企时期,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呢?

    农业部的数据表明,我国粮食自给率近10年来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四年丰收,总产已达10030亿斤,粮食消费平稳增长,当年产需基本平衡。目前国内粮食储备达1.5亿吨到2亿吨,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近期商务部政研室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未来粮食紧平衡将成为一个常态,中长期看中国将成为粮食净进口国。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琨测算,到2020年,作为基本口粮的小麦和稻谷自给率分别可以达到96%和105%-106%的水平,但玉米的进口量将达到国内需求的1/3左右。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将保持在90%左右。中国的小麦、稻谷和玉米产量能够实现供需紧平衡,这种平衡十分脆弱。所谓紧平衡,是指国家粮食实际上是刚刚满足基本需要。处于紧平衡状态下,一旦供需发生较小变化,价格就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而且目前中国大约70%的大豆还需要进口,中国每年4500万吨大豆需求有3000万吨依赖于国际市场,占据了全球6000万吨大豆贸易总量的50%,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主要是通过大豆传导到国内。

    现在中国粮价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政府为了控制通胀,用政策来压制粮食价格。但通过政策强加干预市场,只能导致市场价格的扭曲,这种国内外的倒挂现象不会持续多久的,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国市场始终是要放开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由粮荒和粮价高涨引致的粮食危机正在从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演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有37个国家正面临粮食危机。最近数月,海地、埃及、喀麦隆、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都因粮食价格飞涨而先后发生骚乱。

     三、中国目前面临的粮食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粮食消费大国来说,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要立足国内的方针,粮食生产要自给自足,要确保一定数量的库存,要藏粮于民,以备不时之需。但目前国内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问题。

    1、耕地的问题

    我国政府一直强调中国要保18亿亩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就是说能够保证粮食产量在一万亿斤以上。以现在的消费水平,我国每年大体上是一万亿的粮食消费,就是说保证这18亿亩的耕地,它所生产出来的产量,才能够让我们供求基本平衡。

    但是,耕地在减少着。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耕地共18.27亿亩,与2005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25%,耕地净减少460.2万亩。其中建设就占用387.8万亩。2007年全国耕地18.26亿亩,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全国耕地面积正越来越逼近18亿亩红线。

    受建筑占用耕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经济用地将农业用地挤压到了边缘地带。“卖地财政”是不少基层政府的财政主要收入,他们只关注当前的利益,而将耕地保护责任忘到了脑后。试问,没有了土地可以耕作生产,粮食保障从何而来?这种发展短视一定要得到纠正,地方要重视经济发展,但保护耕地和粮食生产同样不能受到轻视,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农业用地为代价。

    2、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农民种粮效益实际下降,农民通过粮食价格提高所得增幅远远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也在加大,外出务工收入增长较快。不少地方出现双季稻田改种单季稻或者改种其他非粮食经济作物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耕地撂荒的情况。

    而且,现在农民的孩子也不愿意种地了。因为种地被视为无能,新一代农民接受的教育是厌农教育。现在农村的年轻人不会种地的现象很普遍,知农时、认五谷、懂农事的农村青少年已经很少。这种新一代农民不会种地的现象,将会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另外,现在农村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现在农村种田的都是上了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年轻的二三十岁的几乎没有在家种田的,而且现在农村年轻人大都不肯留下来种田,十多岁的就更不用说了,锄头都没碰过。而且更严重的是现在很多农村都荒废了,特别是偏远点的山沟,到处都是残墙断壁,年轻人都走进了城市,并不再回来,只有那些老人守着空荡荡的村庄。

    如果将来没有人种地的话,十几亿人的口粮从何而来?因此如何让劳动力回归农业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一个大问题。

    3、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业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基本上是分散经营;在质量品牌上,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推行统一的标准和品牌,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能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

    反观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已形成了大农场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农业产业化具有极大的优势:购买上的规模经济,更好的议价能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等,而且能够承受更低的边际利润,即它们虽然并不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但可以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因此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

    4、农业产业链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只是运作农产品的加工,市场风险大,农产品原料和成品价格稍有变动就经营困难。应借鉴国际上的食品集团的经营模式,通过纵向联合,渗入到农产品生产性投入(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使之一步步走向集中,使之形成产业链,这也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四、几点建议

    1、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但是,光靠农业龙头企业,还难以实现与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之间的有效连接,也仍然难以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因此,还应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公司+新型合作经济组(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格局。这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为成员提供各类产销和技术服务,使农业龙头企业的订单、标准和其他要求准确地落实到千家万户。同时维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在市场活动中的谈判地位。通过建立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农业企业应尽量在农村建生产车间,一是加工原料就地取得,节省部分运输费用;二是可以解决当地部分务工劳力,使他们不必进入城市打工也能获得可观收入。

    3、政府的过度干预不利于粮食市场的长期稳定,应该让粮价逐步市场化。由于粮食价格会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这会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4、抑制农业耕地转为工业用地或住宅用地等其他用途,颁布更加细化的相关土地政策并加强监管力度,一定要力保中国耕地底线。

    5、同时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种粮积极性,对于粮食主产区应以粮食生产为主,而不要过分强调工业经济。

    6、当然,高粮价会使城市低收入人群产生危机,政府可加大低保力度,适当补贴非农低收入家庭。

    总之,粮食价格会呈现长期上涨趋势,尤其是目前我国的粮食价格还远远低于国际粮价。而且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也指出,未来一年,受到人口增长,气候异常,及利用农作物制造生物燃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还将持续上涨。可以确定的是高粮价时代已经到来,这将是粮价的长期趋势,我们应根据国情,认真应对高粮价将带来的变革。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