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羊快疫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突然发病,死亡胃出血和坏死为特征。

  流行特点:本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以2岁以内的羊发病较多。一般呈地方流行,多发于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棉季节;于低洼地、潮湿地、沼泽地放牧的羊只易患本病。

  主要症状:病羊往往来不及出现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长的病羊离群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痛感,排粪困难,里急后重,有的排黑色稀粪,一般体温不高,有的可升高到41℃,数小时内痉挛或昏迷而死。

  预防:(1)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菌苗”,不论大小羊,均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2)当本病严重发生时,转移牧地,可收到减弱和停止发病的效果。应将所有未发病的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早上不宜太早出放;(3)及时隔离病羊;对病死羊严禁剥皮利用,尸体及排泄物应深埋;被污染的圈舍和场地、用具、用3%的烧碱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4)对病羊的同群羊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口服2%的硫酸铜,每只羊100毫升。

  治疗:由于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可给予对症治疗,使用强心剂、肠道消毒药、抗菌素及胺类药物。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主要危害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和真胃粘膜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

  病原学

  腐败梭菌

  形态特性

  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动物体内外均能形成芽孢、不形成荚膜,芽孢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偏向菌端,使菌体呈梭形,菌体单个或两三个相连,有的呈无关节的长丝状(肝脏被毛触片、更易发现有诊断意义)

  培养

  可长出微隆而有较长的微弱分支菌落

  抵抗力:芽孢对各种消毒药抵抗力很强,只有20%的漂白粉、3%福尔马林、0.2%升汞和35%氢氧化钠可以短时间内杀灭

  腐败梭菌可产生四种毒素:α、β、γ、δ

  α:使消化道粘膜,特别使真胃粘膜发生出血和坏死,进入血液,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休克。

  易感动物

  本病多发生于绵羊,尤其是68个月,营养中等以上的羊、山羊少见,鹿也可感染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感染

  注意:如腐败梭菌经伤口感染则发生恶性水肿

  促发因素:该病是条件性致病菌

  在秋冬和初春、气候聚变,受寒感冒

  采食冰冻带霜的草料

  临诊症状

  突然发病,往往未出现任何临诊症状,突然死亡

  病程较长,可见到不食、磨牙、呼吸困难、甚至昏迷

  有的兴奋不安,腹部鼓胀,有疝痛症状,

  体温有的正常,病羊最后极度衰弱,通常数分钟至几小时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是真胃出血性炎症变化

  胃底部幽门附近的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出血、甚至发生坏死,粘膜下组织常水肿

  胸腔、腹腔和心包有大量的积液

  心内膜和心外膜有点状出血

  肝脏肿大、质脆、呈煮熟状,胆囊扩张,充满胆汁

  诊断

  初步诊断

  生前诊断较困难

  病理变化真胃的检查,充血、出血和坏死

  确诊

  细菌学方法

  涂片镜检:病羊的肝脏被膜触片,可见到两端钝圆、单在或短链的大杆菌有时还可见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有诊断意义

  分离培养:葡萄糖鲜血琼脂或熟肉培养基

  注意:本菌常存在于草食动物的肠道内,诊断只能作为证据之一,采取病料应及早进行化验。

  动物试验

  取病畜的血液或组织乳剂,处理后接种小鼠或豚鼠,动物常于24小时内死亡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可快速诊断

  防制

  本病常发病急,治疗无意义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促发因素

  隔离病羊,转移牧地,可减少和停止发病

  预防接种

  定期注射 "三联苗 "(羊快疫、羊猝狙和羊肠毒血症)或 "五联苗 "(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羊黑疫和羔羊痢疾)

  发病后可采取紧急接种

  病程稍长可用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治疗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