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近期发现某场在饲养肉鸭的过程中,发生一起雏鸭急性传染病。有几群经鸭肝炎疫苗免疫母鸭的后代雏鸭,先后出现严重的发病和死亡。其临床病状和病理变化与雏鸭病毒性肝炎无异。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Ⅰ型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但本病采用标准Ⅰ型鸭肝炎高免卵黄液紧急注射、治疗或预防效果欠佳。经病原学诊断,初步诊断为鸭肝炎病毒Ⅰ型变异毒株感染引起的一种雏鸭传染病。为交流经验,现把情况报告如下。

  流行特点

  1、疫病发生于雏鸭。多见于4-18日龄的雏鸭,雏鸭日龄愈小,其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表现为愈典型。其他日龄较大的雏鸭未发现异常或死亡。

  2、发病急、传染快。鸭群中发现个别雏鸭发病后1-2天内,全群可感染发病。一个场内若同时存有不同日龄雏鸭时,当没有特殊防疫措施时,18日龄以下雏鸭在2-5天内,大部分可感染发病。

  3、病程短、死亡快。雏鸭感染发病后快则1小时,迟则1天内死亡。首群发病的雏鸭,由于延误诊治,死亡率高达46%。

  4、诊查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合并感染的情况。

  临床症状

  根据感染群发病情况,潜伏期估计是2-4天。

  病雏初见减食或废食,精神萎顿,食囊空虚,怕冷,聚堆和脚软无力。下浅黄色稀粪。病雏水浴,羽毛易湿,常因体弱脚软不能爬上岸而被溺死。病雏常出现神经症状和肌肉痉挛症状,头向后仰或见左右摆动,或鸭体翻转背向下,或倒向一侧,两脚不停摆或向后直伸,不久窒息死亡。未死亡者多因反复出现痉挛而死亡。检查死雏多见头颈后仰呈望星状和两脚后伸的角弓反张姿势。栏舍潮湿和放牧水浴可加速病雏的死亡,也可加速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诊断措施

  根据发病急,传染怜惜,病程短,病雏有神经症状,肝脏颜色变淡,胆汁稀薄、颜色变浅,肝脏出血,发生于经标准Ⅰ型鸭肝炎疫苗免疫母鸭的后代和病雏经标准Ⅰ型鸭肝炎高免卵黄液紧急注射治疗无效;将病雏典型病变肝组织按常规制取无菌上清液,接种10日龄鸭胚,分离到毒力和抗原性有变异的鸭肝炎Ⅰ型毒株;用相应鸭肝炎Ⅰ型变异株血清预防和治疗本病均有明显效果,故初步诊断本病为鸭肝炎Ⅰ型变异株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防治方法

  1、经治疗和诊断鉴定,证明本病为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的变异株引起的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它与标准Ⅰ型鸭肝炎病毒有不能交叉中和的抗原成分,毒力较强,经Ⅰ型疫苗免疫不能有效地保护雏鸭抵抗变异株的攻击,是抗体不能完全中和变异株病毒的结果。因此,雏鸭感染后发病和死亡率较高。目前还没有可供应用的变异株弱毒疫苗,采用分离毒株制备相应的生物制品作临床试用,可以基本控制疫情。

  2、实践证明,网上育雏、隔离消毒和保持环境干燥对控制本病有好处。有报道,不适当的饲料配比和某些有毒物质可增强病毒的致病力,与禽流感、沙氏杆菌、黄曲霉等一些病混合感染时可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

  3、据资料介绍,鸭肝炎病毒在外界阴湿环境中的粪便可生存37天,因此加强消毒和做好隔离是重要的防治措施。暂时停止进入新雏鸭,和消灭病原的一切措施,是阻止本病扩散的有效办法。

  4、本病的治疗尚无有效的药物,发病时可用含变异株的高免血清或卵黄液,有较好的疗效。有报道病愈鸭血清也可用于治疗本病。对病雏加强护理,如适当提高育雏温度、保持地面干燥、不水浴,饮水中加喂葡萄糖、B什水等对病雏和弱雏的康复有好处。

  肇庆市基良家禽渔牧有限公司陈国生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