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雏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苏玉贤  赵拥军  卫怀德   河南省平顶山市畜牧局 
 
  2002年5月,我市某养鸡场自育的伊莎雏鸡发生了以排灰白色糊状稀粪便为特征的传染病。经综合诊断确诊为雏鸡大肠杆菌病。

  1.流行病学调查 

  该场从外地某孵化场购入雏鸡12000只,网上育雏。1日龄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7日龄接种鸡新城疫Ⅰ系弱毒疫苗。育雏舍用百毒杀消毒,饲喂自配混合饲料,并在饲料中拌入0.02%呋喃唑酮,0.1%高锰酸钾饮水。10日龄时,雏鸡开始发病,并出现死亡,至15日龄时,共发病4230只,死亡1458只,发病率为32.25 %,死亡率为12.15%。

  2.临床症状 

  病雏鸡精神萎靡,食欲下降,饮欲增加,翅膀下垂,呆立,不愿走动,闭目昏睡,有的尖叫不安,卧地不起。排灰白色水样便,泄殖腔污秽,沾满粪便,有的泄殖腔红肿外翻。有的死于脐炎。少数病雏鸡还出现转圈、扭颈等神经症状,最后衰竭而死。

  3.病理变化 

  剖检病鸡30只,多数鸡营养不良,消瘦。腹腔中积有半透明黄色液体。心包膜混浊增厚,心包积液增多。肝稍肿质脆,并有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灶。肺淤血水肿,气囊混浊。肠管内充满气体,肠上皮脱落,粘膜呈条片状出血,肠内容物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水样粘液,有的肠管与腹膜粘连在一起。卵黄膜薄而易碎,卵黄呈干酪样或变为黄棕色水样的残留卵黄。

  4.实验室检验 

  4.1 涂片镜检 
  取病死雏鸡肝、心血、脾、肾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阴性短杆菌。

  4.2 细菌培养 
  上述病料分别划线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370C培养24h。血液琼脂平板生长出圆形、隆起、光滑、湿润、灰白色菌落,直径约2.5~3.0mm;麦康凯平板,生长出圆形、光滑、隆起、大小均一的红色菌落(中央颜色稍深)。

  4.3 生化特性 
  利用分离培养菌落作生化试验,结果该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不产生H2S,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胶,吲哚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V.P.试验阴性。

  4.4 血清型鉴定 
  用0.5ml生理盐水将上述分离到的2例细菌纯培养物分别洗下,各置小试管内经水浴煮沸2h冷却为待检菌O抗原,按定性凝集试验法,以标准大肠杆菌O群抗血清(中监所出品)同待检菌O抗原作因子血清玻片凝集试验,结果2株大肠杆菌均为致病性O78血清型。

  4.5 动物试验 
  将用灭菌生理盐水轻洗下的麦康凯平板培养物1:10稀释,腹腔接种于5只 健康小白鼠,0.2ml/只,结果在18~36h内全部死亡。取死亡小白鼠组织触片染色镜检和划线培养,分离到与接种菌完全一致的病原菌。

  4.6 药敏试验 
  用上海生化试剂厂出品药敏片,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链霉素高敏;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中敏;痢特灵、先锋霉素5号、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钠低敏。

  5.防治措施 

  5.1 将病雏鸡隔离饲养,加强雏鸡舍的通风、消毒,每日定时清除粪便,保持雏鸡舍的干燥和清洁。

  5.2 用氯霉素按0.08%混于饲料中,连喂7d,并用庆大霉素按3mg /kg体重饮水,连饮7d。同时,饲料中添加0.5%的维利素,并用维生素C按5..mg/L饮水。

  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后,病鸡数量减少,病情逐渐好转。4天后,死亡停止,食欲增加,精神良好,恢复正常。

  6.小结和讨论

  6.1 此次发病的原因可能与种鸡场没有及时淘汰O78 血清型大肠杆菌阳性种鸡而造成垂直感染有关;孵化设备、种蛋的消毒不彻底,育雏期间没有及时选择高敏药物进行连续预防,也是发病的一个原因。

  6.2 本病在临床症状上容易与巴氏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混淆,须进行实验室检验方可确诊。应用药物防治大肠杆菌,应作药敏试验,根据结果,用高敏药物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