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我国养鸡业的最常见的问题仍然是急、慢性呼吸系统综合征,这在肉鸡养殖业中尤为突出。有必要较全面地分析鸡群呼吸系统疾病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防制措施。
一、 鸡的呼吸系统及其综合征
由于禽类独有的气囊结构,鸡的呼吸系统可以说是从鼻至肺,至腹腔脏器,至骨骼及相关组织的“开放”系统。这意味着鸡只呼吸系统的感染很容易扩散至鸡腹腔脏器甚至全身。鸡只呼吸系统对感染的防御依赖上呼吸道的局部免疫系统,气管/支气管的粘液-纤毛系统和肺泡的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其中气管/支气管纤毛的正常运动是阻止环境中病原体感染的重要机械屏障。
鸡群罹患呼吸系统疾病后,会表现出如咳嗽、啰音、喘息、尖叫、流泪、肿头、鼻涕、甩鼻、伸颈等呼吸系统功能受损的症状,也会表现出如沉郁、羽毛杂乱、采食下降,或死亡率升高等全身性症状,并因感染病原的不同而可能呈现其他症状。病理剖检通常会发现呼吸系统不同程度的炎症、充血-出血、粘液-脓性渗出甚至栓塞上呼吸道;心包炎、肝周炎等内脏器官的病变也常见;还会因感染病原的不同而呈现其他特异或非特异性的病变。
因鸡群呼吸系统综合征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主要是生产水平的下降和胴体废弃率的提高,治疗成本的增加也十分显著。
二、 鸡群呼吸系统疾病的成因
鸡群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相应病变的致病机理在于呼吸系统结构,特别是气管/支气管纤毛的损害和局部或全身性免疫功能不全或缺陷而导致的感染性炎症。任何损害呼吸系统结构完整性的因素和在呼吸系统局部或全身性免疫功能不全或缺陷时发生感染均会导致呼吸系统综合征的发生。
影响鸡群呼吸系统综合征发生的因素包括管理因素,营养因素,霉浆体、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感染。主要的管理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低温与高尘和并发疾病。维生素A的缺乏,日粮的蛋白与能量比率失衡,霉菌毒素的污染均会损伤上呼吸道结构的完整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鸡滑液囊霉浆体(MS)主要引起鸡只的滑液囊炎,然而最近在美国分离的一株MS能诱发与鸡毒霉浆体(MG)相似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他霉浆体也可能导致类似的问题。感染呼吸系统的病毒包括新城疫(ND)、流感(AI)、传支(IB)、传支变异株、传喉(ILT)、鼻气管炎(ART)等病毒。新城疫病毒仍然是最重要的病原。虽然我国养禽业十分注重新城疫的防治,然而该病的爆发仍很常见,而且鸡群感染新城疫现场病毒的日龄越来越早,对北方和中部肉鸡场2001年春天新城疫爆发的追踪显示,感染常发生在2周龄,爆发常见于3~5周龄,同时血清的监测和剖检病变均提示鸡群存在严重的传染性囊病(IBD)病毒的感染。提示需要评估和检查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新城疫疫苗的选择及免疫程序、接种方法等,并应考虑传染性囊病等的监测和控制。
需要认识传染性囊病、J型白血病、传贫及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疾病、马立克氏病及呼肠孤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在鸡群呼吸系统综合征中的作用。以传染性囊病所造成的免疫抑制为例, IBD感染发生免疫抑制的鸡群,除见有新城疫爆发外,还常见因气囊炎和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而导致呼吸系统综合征及死亡率增高,以及因气囊炎而致屠宰废弃率提高。
呼吸系统疾病一般均会并发或诱发大肠杆菌感染。此外,传染性鼻炎、鸟疫杆菌(Onithobacterium)、巴氏杆菌、曲霉菌感染也可以诱发或继发呼吸系统综合征。
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因素常常相互作用,如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所有鸡场的常见细菌,每1克鸡粪中正常会含有1015个大肠杆菌,其中15%属于致病性大肠杆菌。当鸡群接种疫苗无不良反应、无呼吸道病原感染、无或少氨气、无或少应激、无免疫抑制性疾病及其他疾病时,气管/支气管前后摆动的纤毛会将进入呼吸道的大肠杆菌机械性地排出体外;但当鸡只出现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如IBD感染、应激、鸡舍氨气浓度过高或较强的疫苗接种副反应时,均会导致纤毛运动停滞,大量细菌在气管或支气管内停留,因而诱发剧烈的炎症反应而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症状;进入肺部的大肠杆菌诱发肺炎,循气囊感染的大肠杆菌又会进一步导致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或败血症。
三、 鸡群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治
了解导致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因是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前提。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道综合征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细菌/霉浆体/病毒感染时进行血清的监测,或更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确认病原或病因。由于鸡群已对多种呼吸道传染病进行了免疫预防,血清的检测常需要在发病时及康复后取双份血样对照,并需要不低于15份/群的血样数量。
理想的防治措施是贯彻“防重于治”的防疫思想,这需要对可能影响鸡群呼吸系统综合征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分析,找出某一鸡场的关键问题,然后对关键问题进行定期检测,提出改进措施并坚决执行,这类似食品加工业广为应用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关键点监控系统,有必要在鸡群呼吸道综合征的防制中引入这种监控系统。
作者:李万猛 (梅里亚中国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