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鸡新城疫俗称鸡瘟,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和高度毁灭性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症状、粘膜和浆膜出血,常呈败血症。
病原:
本病的病原属于副粘病毒,能在鸡胚内迅速繁殖,也可在细胞上培养,引起细胞病理变化,使感染细胞形成空斑。病毒具有血凝素,可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分离的毒株毒力大小各异,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低毒力型、中毒力型和强毒力型。毒株对不同组织表现出亲嗜性、常见嗜内脏型和嗜肺脑型。大多数高强度毒株常常是嗜内脏型。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在血清学上虽然有些不同,但在交互免疫保护试验上未能证明有不同的毒型。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干燥、日光及腐败杀死。但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病毒可以生存很久。在掩埋的尸体和土壤中能生存1个月。在室温或高温条件下存活期较短。常用的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1%臭药水和1%来苏尔等消毒药液,3分钟内都能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
本病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生。鸡最易感,其次火鸡、鹌鹑、鸽等亦可感染发病。鸭、鹅等水禽及麻雀、乌鸦等飞禽也可散布病毒。病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其出现症状前24小时,即可由口、鼻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在症状消失后5天~7天停止排毒。轻症病鸡和临床健康的带毒鸡也是危险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和尘埃都可传染本病,有的通过眼结膜、创伤和交配而传染,但最大的潜在散播者是人和器具。当鸡抵抗力低时可使鸡群80%以上的鸡只感染发病,90%以上的病鸡死亡和淘汰。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生,但30日龄~50日龄是本病的高发年龄段。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天~7天,强毒力株在3天内引起症状,弱毒力株的潜伏期可能延长至2周以上。最急性病例病情发展很快,往往头天晚上不见异常,次日早晨已经死亡。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4℃,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羽毛松乱,眼半闭或全闭似昏睡,冠和肉髯呈暗红色或黑紫色,嗉囊内充满液体及气体,口腔和鼻内分泌物增多,常有大量粘液由口流出,为了排除粘液而时时摇头,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喉部常发出咯咯声。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时混有血液,味恶臭。发病2天~3天后可见有较多鸡只死亡,死亡呈直线上升,有明显的死亡高峰。大约10天左右,鸡只死亡呈缓慢下降。没有很快死亡的鸡常发生神经症状,包括翅、腿麻痹,站立不稳,将头歪向一侧而嘴向上等。病程为2天~6天,死亡率达90%以上。
亚急性或慢性病例病情较缓,病鸡咳嗽、喘息和减食,严重影响产蛋,常停产1周~3周,大多没有腹泻和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鸡常出现歪颈、仰视等神经症状,也有的在受惊或抢食时突然倒地抽搐,数分钟后恢复正常。死亡率为5%~50%。 在免疫鸡群中,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群体免疫力不均衡而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育雏和育成阶段发生此病时,首先表现的是呼吸症状,夜间可见鸡群有明显的呼吸声音,有的鸡表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喘气,病鸡伴以神经症状出现时,食欲减退或拒食的鸡只增多,病鸡下痢,发病后2天~3天,鸡只死亡增加并与日剧增,大约在1周后死亡鸡数量开始下降。成年产蛋鸡发病,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和少数鸡只的神经症状,产蛋量明显下降,鸽蛋、软壳蛋增多,并有少量鸡只死亡。各种年龄的火鸡也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较轻且死亡率不高。鹌鹑感染新城疫病毒后,可能因生殖系统特别是卵巢受到侵害而导致明显的产蛋率下降,也有少数病鹌鹑呈现肢腿麻痹乃至瘫痪等神经症状,但死亡率一般不高。(未完待续)
症状较轻且死亡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