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马疱疹病毒性流产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马疱疹病毒?Equid herpesvirus,EHV?血清型比较多,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EHV共有8个型,其中EHV-1可引起马的单一性或地方流行性流产或新生马驹死亡,而与之密切相关的病毒EHV-4则偶尔引起马流产。EHV-1以前称为EHV-l亚型1或马流产病毒、马鼻肺炎病毒。EHV-4以前称为EHV-1亚型2或马鼻肺炎病毒。它们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但是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分析,发现有极低的DNA同源性。由于EHV-1引起妊娠马的继发性流产,常给养马业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它是马疱疹病毒中最重要的一种。
    EHV-1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Dimock等最先在美国肯塔基州发现的,之后在欧洲一些国家也相继发现。引起2岁以内幼马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并且是引起马流产的一种重要病毒。某些EHV-1分离株还可引起马的神经性综合症,先于或伴随着地方性流产。这种综合症不同于其它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感染,即在神经细胞中检测不到病毒抗原,但在脑和脊髓的内皮细胞则可检测到,并可引起血管炎和局部性血栓——局部缺血性坏死。最初,EHV-1在上呼吸道系统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继而发生细胞关联性病毒血症,表现为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潜在性或非繁殖性感染。
    妊娠马感染可引起继发性流产,主要发生于妊娠中后期,流产率最高可达60%~80%。据Doll对295匹流产马的统计资料显示:胎儿5月龄流产3例、6月龄6例、7月龄8例、8月龄40例、9月龄97例、10月龄96例、11月龄45例。可见流产主要集中在8月龄~11月龄,其中以9月龄~10月龄为高峰。母马流产前无任何前期症状,流产迅速且很快恢复常态,也不影响配种和受孕。流产胎儿大多为死胎,比较新鲜,没有自溶和腐败现象。少数母马于妊娠末期流产往往产出活胎儿,但体质衰弱,不能站立,多在48小时内死亡。
    因不能实验性复制出马的流产而妨碍了对EHV-1的研究,通过对使用高毒力EHV-1分离株的大多数研究,发现可引起马的神经性疾病。通过鼻内接种幼龄Balb/C鼠可导致呼吸道疾病、病毒血症和流产,但在这种模式中,流产性疾病鼠和马胎盘的解剖学发现是有差异的。Edington等 ?1991?实验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证实了EHV-1的移植传播,首先是病毒在子宫内皮细胞中增殖,导致矮种母马无能力怀孕。与之有关的是淋巴性脉管炎、病灶性血栓形成和妊娠子宫小绒毛叶的梗死。在尿囊绒毛膜和脐静脉的内皮细胞中检测到EHV-1抗原,他们的结果与Smith等?1992、1993?的结果相一致,认为用不同的EHV-1局部麻痹分离株通过矮种马鼻内可以获得持续性感染,并且在感染6天时?PI?从子宫深层小动脉的内皮细胞中检测到病毒抗原。这些试验的新发现就是PI 9天~13天以后EHV-1抗原广泛存在于子宫内膜血管中,造成严重的脉管炎和多病灶性血栓——缺血性小绒毛叶坏死,结果导致在检测到经胎盘感染发生之前,血清学阴性马驹发生急性流产。
    病灶性血栓形成和子叶状感染已经在用不同EHV-1实验性感染中得到证实,并在PI14天~21天检测到,被感染的胎儿发生流产并成为带毒者,EHV-1则在子宫内膜血管中增殖。相反,感染母马孕育的正常胎儿很少发现子宫内膜血栓。EHV-1感染之后可能引起妊娠子宫的血栓形成以及病毒性脉管炎。
    EHV-1引起的流产95%发生在妊娠第三期,而在4月龄之前正常条件下很少发生。EHV-1流产的潜伏期为9天~121天,但在流产母马中可发现呼吸性疾病的先期症状。由于流产胎儿和胎盘是接触性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发生地方性流产之后作出快速诊断以及流产母马的隔离则显得尤为重要。
    在妊娠后期,EHV-1感染的流产胎儿常常是因为胎盘迅速分离而导致的窒息死亡。尸检特征是复合性黄疸,胎粪污染体表并进入体腔,脾肿大伴有脾淋巴滤泡突起,肝有局灶性坏死,肾周水肿,肺水肿或出血。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肾上腺、脾脏、淋巴、肺和小肠坏死。如果感染发生在适宜条件下,感染的胎儿出生后虚弱,通常在出生后7天内由于肺炎以及病毒损害肝脏、淋巴网状内皮细胞和肾上腺,同时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胎儿死亡。
    EHV-1流产或自然病例的诊断可通过对胎儿肺、肝、胸腺和脾脏的病毒分离?VI?或PCR扩增技术进行。应用免疫荧光?IF?和免疫过氧化物酶?IP?染色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检测,对某些病例是很有必要的。在流产胎儿不适宜检测的情况下,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对自溶组织检查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对尿囊绒毛膜血管中病毒抗原的证实。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