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疱疹病毒?Bovine herpesvirus?有5个型,即牛疱疹病毒1型~5型,其中BHV-1、BHV-4、BHV-5?牛脑炎病毒?均可引起流产,但临床上发现引起牛流产的主要是牛疱疹病毒l型?Bovine herpesvirus-1,BHV-1?。BHV-1也称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牛呼吸道疾病和流产,也可引起生殖道感染,如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和传染性龟头包皮炎,但同时发生呼吸道和生殖道疾病是比较罕见的,表明了这种病毒通常定居在最初感染的部位,潜伏存在于感觉神经节部位。也常从公牛精液中分离到该病毒,如用这种带毒的精液自然或人工授精可引起子宫内膜炎、怀胎率下降和发情期缩短。通过胎盘传播的危险较低。通过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来区别呼吸道与生殖道分离株是困难的,两者均可引起胎儿死亡和流产。某些高毒力IBR分离株还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卵巢炎、乳房炎、皮炎和犊牛腹泻。BHV-1也与猪和绵羊的流产密切相关。
已证实本病毒可在单层细胞内复制。鼻内、静脉内或肌肉注射导致流产的潜伏期为15天~64天。实验感染,于接种后8天即可以从胎盘内分离到病毒。之后,病毒通过细胞--细胞途径扩散到胎盘内并导致母畜与胎儿感染。胎儿感染24小时~48小时之内发生死亡,但死胎排出须在7天之后,此时虽然胎盘的病毒滴度仍保持恒定或增加,但胎儿的病毒滴度也许已下降。
在无病变胎盘中也可能会分离到病毒。Molelle等?1966?实验感染怀孕小母牛,表现出广泛性胎盘水肿及胎盘分离。对胎盘组织学检查,可见间质性和血管周水肿,内皮细胞坏死和脱落,绒毛状广泛性、凝固性坏死。在子宫内死亡的被感染胎儿也可见有严重损伤,并且胎儿自溶,但母体子宫未发现病毒性损伤。实验性感染小犊母牛还显示出BHV-1在早期胚胎死亡中的作用,并且在坏死卵泡、黄体和胚胎残留物中发现病毒抗原。
流产一般见于初产青年母牛怀孕阶段,有时亦可见于经产牛。在奶牛群,继发性流产率高达50%。美国学者Kirkbride?1992?通过10年时间对8995例牛流产病例进行调查,结果证实由BHV-1引起的占5.41%,而且主要发生在美国本土牛群中,母牛流产率超过60%。英国通过对乳用牛流产病例的调查发现,在149例中有19例诊断出 BHV-1?12.75%?。自然发生BHV-1流产通常在妊娠4个月~8个月期间,并且没有前期症状。
BHV-l流产胎儿的大体病变通常表现为自溶,但在肝和肺也许存在1mm~3mm的白色病灶,严重的肾皮质坏死和出血,有的皮肤水肿。组织学检查,在肝、肾上腺、肾、肠、淋巴结、肺和脾的坏死性病灶中发现有小细胞性浸润物;在肾上腺皮质附近的坏死灶细胞中可见有包涵体。也常见有坏死性胎盘脉管炎。由于胎儿均系死后排出,因自溶作用,包涵体多已消失,很难检出。
BHV-1流产的诊断是根据胎儿组织免疫染色法或者是病毒DNA的原位杂交法。运用BHV-1单克隆抗体的IP技术则更敏感,与VI相似。流产胎儿的母源抗体滴度通常较低,但从最少10只与之接触的动物通过ELISA检测双份血清,也许能反映家畜发病情况。尽管牛胎儿从5月龄起对BHV-1即表现出免疫活性反应,它们产生较低水平的胎儿抗体,由于病毒感染引起胎儿快速死亡。
新生犊牛也许是遭受BHV-1致病性传染或早期出生后被BHV-1感染。缺少初乳的犊牛特别危险,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发热,过量流涎和鼻液以及腹泻。成熟后检查发现,在鼻腔、口咽、食道、皱胃、小肠、大肠多病灶粘膜坏死,在肝、脾、淋巴和肾上腺等处可见粟粒状坏死病灶,在消化道坏死性损伤的周边大量存在包涵体。通过VI、IF或电镜检查可疑组织可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