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PD)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各种日龄鸡的一种传染病。以急性败血性经过或以慢性隐性感染为特征。
地理分布及危害
鸡白痢呈世界性分布,几乎所有养鸡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本病发生的报道。
雏鸡发生白痢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严重影响雏鸡成活率的原因之一。青年鸡发病后,死亡率可达10%-20%,病程较长,可达20-30天,鸡只生长发育受阻。成年鸡发生后多为慢性或隐性经过,不表现明显的症状,但可带菌,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原。带菌母鸡产的蛋有一定数量的蛋中带有细菌,因此种鸡感染后可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
病原
本病病原为鸡白痢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pullorum),属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D群,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大小约0.3-0.5×1-2.5μm,菌体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初次分离病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继代培养后生长良好。在麦康凯(MacConkey)鉴别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4小时后可见细小、透明、圆形和光滑的菌落。
鸡白痢沙门氏菌具有稳定的菌体抗原(O抗原),但不具有鞭毛抗原(H抗原)。其O抗原组成为1,9,12。O抗原12又分为121、122和123,标准菌株以123为主,还含有少量的122,变异菌株则以122为主,而123较少。
病雏鸡的内脏器大路官,特别是在肝、脾、卵黄囊、肠和胆汁以及心血都含有病菌。成年带菌鸡的卵巢、输卵管、睾丸、输精管等生殖器官中常可分离出病菌。
鸡白痢沙门氏菌对热及直射阳光的抵抗力不强,60℃加热10min内死亡,但在干燥的排泄物中可活5年,土壤中活4个月以上,粪便中存活存活3个月以上,水中活200天,尸体中活3个月以上。附着在孵化器中小鸡绒毛上的病菌在室温条件下可活4年。在低温(-10℃)时4个月不死。常用的消毒药物都可迅速杀死本菌。
流行病学
本病除发生于鸡和火鸡外,珍珠鸡、鸭、野鸡、鹌鹑、麻雀和鸽等也会感染发病。不同品种的鸡对鸡白痢都有易感性,但它们的易感性有差异。一般而言,来杭及其杂交种对鸡白痢的抵抗力较其他品种要强些,白色轻型鸡种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褐色及花色重型种鸡。
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传播方式较多,病鸡排出的粪便中含有病菌,可污染饲料、饮水、饲养管理用具,通过消化道而使健康鸡感染。呼吸道、眼结膜、交配也可感染。最重要而较特殊的传播方式是经过带菌卵传染。
(一)经卵传染 雏鸡患鸡白痢耐过或成年母鸡感染鸡白痢病后,多成为慢性或隐性带菌者,带菌鸡的卵巢和肠道含有大量病菌。这些鸡所产的蛋,一部分(约20%-30%)带鸡白痢杆菌,成为带菌卵。在血检阳性鸡中,带菌卵有时可达33.7%。试验证明鸡蛋带菌的部位是:卵黄占39.4%,卵壳膜占30.3%,两者都带菌者占30.3%。作者等从北京地区血检阳性鸡所产鸡蛋272枚中分出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率1.8%。
(二)幼雏感染 带菌蛋经孵化,鸡白痢杆菌在蛋内繁殖,使鸡胚因败血症死亡,孵化率降低;部分胚被孵出,孵出的幼雏多于一周内发病或死亡。从带菌蛋孵出的幼雏体内带有大量病菌。通过粪便排泄污染饲料、饮水、垫草、育雏器,食槽及用具传染给共同饲养的健康雏鸡。此外,带菌蛋出雏后的卵壳碎片、小雏绒毛或排泄物等严重地污染孵化器,使同时孵出的健康幼雏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而感染(孵化器内感染)。此外,从孵出后到育雏初期的感染机会甚多,如在鉴别雌雄时感染,或使用消毒不完全的育雏设备、运雏的容器而被传染。刚孵出的幼雏对白痢病的抵抗力甚低,感染后迅速引起败血症,并能排出大量病菌,短期内使大部分同群幼雏感染和发病。
(三)成年鸡感染 随着日龄的增长,鸡对鸡白痢病的抵抗力亦增强,很少死于败血症。青年鸡及成年鸡之间的病原散播、感染,主要是通过含菌的粪便,或经带菌破碎污染产卵箱或其他用具,用孵化过的非受精蛋的死胚喂鸡,有啄癖的鸡啄食感染鸡的腹腔内脏器官也可受到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和伤口感染。带菌的种公鸡睾丸或输精管有病灶时,精液中可以带菌,通过交配传染母鸡。
由于耐过本病的鸡长期带菌,成年后能产卵,所产的卵常带菌,如作为种蛋时,则可周而复始地代代相传,一个鸡场一旦传入本病后,将会延绵不断地在鸡群中长期蔓延,难以根除。如不采取有力的净化措施,可给养鸡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在经常发病的鸡场,雏鸡发病率稍低,一般是20%-30%,而在新发病鸡场,发病率可高达80%左右,死亡率也高。本病主要使3周龄以下雏鸡发病和死亡,病雏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鸡的饲养管理条件与鸡白痢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果鸡群过大而拥挤、潮湿、太脏、育雏室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运输以及雏鸡缺乏适宜的饲料等都是诱发鸡白痢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临诊症状
鸡白痢的发病随着传染的方式、病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