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和危害
1966年10月意大利的Lombardy地区发生了一种临诊上与FMD难以区分的猪病,1968年查明其病原为肠道病毒。进入七十年代,亚洲的香港和日本,以及欧洲的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这种疾病。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口蹄疫防制委员会召开的第20届会议和国际兽疫局(OIE)第41届大会,确认了这是一种新病,定名为“猪水泡病”。该病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七十年代初期为流行的高峰时期,以后逐渐趋于缓和。到八十年代末期只有个别暴发,但九十年代似乎SVD有重新抬头的趋势。现将OIE的疫情通报及一些国家发表的综述资料(截止1995年3月)总结于表5-10,以示SVD的流行历史及地理分布。
表5-10 猪水泡病的流行历史及进理分布
年 份 |
暴发的国家和地区(次数*) |
1966 |
意大利(2) |
1971 |
香港(多次) |
1972 |
意大利(70),英国(多次),奥地利(18),波兰(2),法国(100) |
1973 |
意大利(41),英国(多次),法国(102),比利时(1),瑞士(1),原西德(2),日本(15) |
1974 |
意大利(6),英国(276),法国(100),奥地利(7),原西德(1) |
1975 |
意大利(8),英国(17),法国(1),原西德(12),荷兰,日本,马尔他(1),奥地利(1) |
1976 |
意大利,英国(3),奥地利(6) |
1977 |
意大利(26),英国(9),原西德(1) |
1978 |
意大利(7),英国(1),原西德(1) |
1979 |
意大利(9)英国(43),比利时(6),希腊(1),澳大利亚(?) |
1980 |
英国(60) |
1981/1982 |
意大利(15),英国(26),法国(1),原西德(2) |
1983 |
意大利(1),法国(1) |
1984 |
意大利(1) |
1985 |
原西德(1) |
1988 |
意大利(1),香港 |
1989 |
意大利(1) |
1991 |
意大利(6) |
1992 |
意大利(25),荷兰(15),比利时(1) |
1993 |
意大利(11),比利时(1),西班牙(3) |
1994 |
意大利(28),培斯-巴斯(Pays-Bas)(3) |
1995 |
意大利(12) |
注:*暴发次数仅供参考。未注明次数的国家资料不详。
澳大利亚1979年暴发过一次水泡性疾病,经检测非口蹄疫,可能是SVD。经扑杀处理后再没有发生过。
SVD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掉膘、发育停滞、延长育肥期(平均延长20%)、母猪流产、仔猪死亡以及检疫和消毒等费用。若采取扑杀措施一次性损失更大,但有利于消除疫点。1972至1979年,英国暴发了446次SVD,仅屠宰的损失就近千万英镑。SVD是养猪业的一大病害也是OIE规定的A类动物传染病之一。国内外均要求任何水泡性疾病的发生都要上报国家兽医主管部门,并采取等同于FMD的防制措施。比如日本于1973年11月23日发生第一次SVD流行,同年12月8日日本政府就颁布了控制SVD的内阁法令,制定了一整套的检疫及处理措施。各国对生猪及猪肉产品的进出口检疫要求很严,因而SVD对国际贸易影响很大。另一方面,SVD的暴发也不能排除使工作人员遭受感染的可能性。
病原
猪水泡病的病原是猪水泡病病毒(SVDV)。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十五次报告(1991),SVDV归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鉴于SVDV与人类柯萨奇病毒(Human Coxsackievirus)B5型有非常相近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血清学关系,分类报告未将SVDV单独列为肠道病毒属的一个成员,而是将其归为柯萨奇B型病毒之列。
SVDV无囊膜、不含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病毒的基本结构为单纯的结构蛋白包含着一个RNA及一个与RNA共价联接的小蛋白3B(VPg)。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280AO,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43g/cm3。沉降系数为150s。在感染细胞内常可见病毒呈晶格排列和环形串珠状排列。与口蹄疫病毒(FMDV)、水泡疹病毒(VESV)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对比见表5-11。
表5-11 猪水泡病病毒与其他相关病毒基本特性对比
项 目 |
猪水泡病病毒 |
口蹄疫病毒 |
水泡性口炎病毒 |
水泡疹病毒 |
分 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