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和危害
本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发。自十九世纪70-80年代就先后报道了牛巴氏杆菌病、家禽霍乱、家兔败血症、猪巴氏杆菌病和水牛疫,虽然经过采取各种防治措施,使该病得以很大程度的减少,但迄今每年仍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散发,在苏丹、南非、尼日尔、马里、喀唛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孟加拉国、香港、柬埔寨、老挝、以色列、匈牙利、爱尔兰、车缔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地方流行。
本病对世界畜禽业的危害严重,许多急性病例常不见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给畜禽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据匈牙利1990年报道,禽霍乱每年可造成1亿英镑的经济损失,中国不少省市均有本病的报道,尤以禽霍乱危害严重。
病原
本病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溶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hemolytica)也可成为羊、牛败血症的病原。
(一)多杀性巴氏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突的短杆菌或球杆菌,长0.6-2.5μm,宽0.25-0.6μm,不形成芽胞,不运动,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病料涂片用瑞氏、美兰或姬姆萨氏法染色镜检可见菌体多呈卵圆形,两端浓染,呈两极染色。由发病动物新分离的细菌多具有荚膜且较宽厚,经过培养继代后,则荚膜变窄且不完全,甚至消失。
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普通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不茂盛,在添加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琼脂上生成灰白色,湿润而粘稠的菌落,不溶血;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细小透明的露珠状菌落;在普通肉汤中,初均匀混浊,以后形成粘性沉淀和菲薄的附壁菌膜;明胶穿剌培养,沿穿剌孔呈线状生长,上粗下细。
不同菌株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有三种类型:
1.粘液型菌落(M型) 大,菌体有荚膜,对小鼠毒力中等,由慢性病例或带菌动物分离的菌株多为此型,可用一般血清学方法分型。
2.光滑型(荧光)菌落(S型) 中等大小,对小鼠毒力很强,菌体有荚膜且荚膜具有特异性可溶性抗原,由急性病例分离的菌株属于此型,可用血清学方法分型。
3.粗糙型(蓝色)菌落(R型) 小,分散,干,难乳化,对小鼠毒力弱,菌体无荚膜,能自己凝集。
不同来源的菌株因荚膜所含物质的差异,在加血清和血红蛋白培养基上37℃培养18-24小时所形成的菌落在45°折射光线下可呈现不同的荧光色泽。荧光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光带的称为Fg型,对猪、牛、羊等家畜是强毒菌株,对鸡等禽类毒力很弱,其免疫原除对本型菌有保护力外,对FO型也有轻度保护力。荧光呈桔红色而带金光,边缘有乳白色光带的称为FO型,其菌落大,有水样湿润感,略带乳白色,不及Fg型透明,对鸡等禽类是强毒菌株,而对猪、牛等家畜的毒力则很微弱,其免疫原只对本型菌有保护力。菌落无荧光的,称为Nf型,无毒力,也无免疫原性。Fg型和FO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本菌在厌氧条件下虽可生长,但不如在需氧情况下生长旺盛,浅层液体培养生长更好,如:在2cm深度的马丁汤中,在37℃培养18小时,每毫升所含活菌可达30亿或更多;而在10cm以上深度的马丁汤中,每毫升菌数仅为10亿个左右或更少。本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28℃也生长良好,18℃可生长。在马铃薯培养基及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
本菌不液化明胶,石蕊牛乳无变化,M.R.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接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可形成靛基质。在48小时内可分解葡萄糖、果糖、单奶糖、甘露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大多数菌株可发酵甘露醇、山梨醇和木糖。一般对乳糖、鼠李糖、杨苷、山梨糖、肌醇、菊糖、侧金盏花醇不发酵。来自禽的FO型菌株多能分解伯胶糖而不能分解木糖;而来自兽的Fg型菌多能分解木糖而不能分解伯胶糖。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很复杂,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用特异性荚膜抗原(K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作被动血凝试验,先将本菌分为A、B、C、D四个血清群,后因C群不典型被取消,又加E群,故现为A、B、D、E四型血清群。利用菌体抗原(O抗原)作凝集试验,将本菌分为12个血清型。若将K.O两种抗原组合在一起,迄今已有16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的O抗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在前,K抗原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放在后,如5:A,6:B等。该病的病型、宿主特异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与血清型有关。
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于病畜禽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里,少数不以败血症形式出现者,病原菌仅局限于局部病灶内。部分健康畜禽的上呼吸道和扁桃体带菌,有资料表明:猪鼻道深部和喉头内有30.6%带菌;有人检查屠宰场的牛、羊、猪的扁桃体带菌率,发现牛达45%,绵羊达52%,猪达68%,这些菌多属于弱毒力或无毒力。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在直射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迅速死亡;60℃10分钟可杀死;一般消毒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可杀死本菌。3%石炭酸和0.1%升汞水在1分钟内可杀菌,10%石灰乳及常用的甲醛溶液3-4分钟内可使之死亡。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迅速死亡,但在尸体内可存活1-3个月,在厩肥中亦可存活1个月。
本菌可使鸡、鸭等发生禽霍乱,使猪发生猪肺疫,使各种牛、羊、兔、马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发生败血症。实验动物中的小鼠、家兔、鸽对本菌很敏感,常用于接种试验,豚鼠、大鼠有抵抗力,强毒株接种小鼠,家兔,可于十余小时内使之死亡。
(二)溶血性巴氏杆菌 溶血性巴氏杆菌的形态、培养和抵抗力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基本相似,但在血琼脂上新分离菌菌落产生β溶血,连续继代培养后,溶血性可减弱或消失,在羔羊血琼脂上可生成双溶血环。在麦康凯琼脂上能缓慢生长,菌落为红色,不产生靛基质,一般能发酵乳糖、产酸,石蕊牛乳变酸,对家兔无致病力等可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区别(见表6-8)。
表6-8 多杀性巴氏杆菌与溶血性巴氏杆菌鉴别表
菌 名 |
多杀性巴氏杆菌 |
溶血性巴氏杆菌 |
溶血性 |
- |
+ |
麦康凯琼脂上生长 |
- |
+ |
靛基质 |
+ |
- |
石蕊牛乳 |
无变化 |
变酸 |
乳糖 |
- |
+ |
对家兔致病力 |
+ |
- |
根据生化反应和致病性的不同,可分为A和T两个生物型:A型引起牛、绵羊肺炎和新生羔羊败血症;T型引起3月龄以上的羔羊败血症,另外,还可按其可溶性荚膜抗原(K抗原)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分为12个血清型,其中3、4、10属于T生物型,其余各型均属A生物型,所有血清型都可见于绵、山羊,牛仅见1型。
流行病学
病畜、病禽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带菌动物均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能感染此病的动物很多,家畜中以各种牛、猪、兔、绵羊发病较多,山羊、鹿、骆驼、马、驴、犬、猫和水貂等亦可感染发病,但报道较少。禽类中以鸡、火鸡和鸭最易感,鹅、鸽次之。已有20多种野生水禽感染本病的报道。发病动物以幼龄为多,较为严重,病死率较高。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体温失调,抵抗力降低,是本病主要的发病诱因之一。另外长途运输或频繁迁移、过度疲劳、饲料突变、营养缺乏、寄生虫等也常常诱发此病。因某些疾病的存在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本病。本病多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不同种动物之间也偶见相互传染。
临诊症状
(一)禽巴氏杆菌病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Fowl cholera),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9天。
1.鸡
最急性型:于流行初期,以肥壮、高产的鸡为多见,通常突然发现死亡,有时见有突然倒地,拍翅抽搐,迅速死亡。
急性型:大多数病例呈急性型,病鸡体温升高达43-44℃,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翅膀下垂,昏睡,食欲消失,口渴增加,常有剧列腹泻,粪便初呈灰黄、后变为污绿色或红色液体,呼吸困难,口鼻分泌物增加,鸡冠、肉髯发紫,有的肉髯发炎肿胀,经1-3天死亡,很少自愈。
慢性型:见于流行后期,主要表现肺、呼吸道或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有的鸡有慢性关节炎,跛行和翅膀下垂,病程1个月以上,发病率可达50%-80%。
2.鸭 鸭巴氏杆菌病俗称“摇头瘟”,病鸭症状以急性型为主,与病鸡症状基本相似;50日龄内雏鸭呈多发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跗、腕以及肩关节发热肿胀,起立、行动困难。体温、食欲正常,但发育不良,消瘦。
3.其他禽类 鹅巴氏杆菌病中成鹅的症状与病鸭相似,仔鹅以急性型为主,表现精萎顿,食欲废绝,下痢,喉头有粘稠的分泌物,眼结膜有出血点,病程1-2天。鸽巴氏杆菌病来势急,病情重,死亡快,病鸽多不食,精神沉郁,闭目缩颈,羽毛松乱,伏卧一角,体温42℃以上,口渴常饮水,嗉囊胀满,倒提时口流淡黄色粘性液体,结膜潮红,鼻瘤失去原有灰白色,有的病鸽下痢,排出白色或绿色粘液稀粪,病程1-2天。野生水禽巴氏杆菌病主要发生于雁行目鸭科,其中海鸥表现为急性经过,突然死亡,从所栖息的山岩上掉下来,大多数表现为亚急性经过,全身症状明显;还有的野鸭表现失明。
(二)猪巴氏杆菌病 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潜伏期一般为1-14天。
最急性型:俗称“清水喉”,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最为常见,多呈急性胸膜肺炎症状,4-6天死亡。
慢性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的症状,经两周后死亡或康复。
(三)牛巴氏杆菌病 牛巴氏杆菌病潜伏期2-5天。
败血型:多见于水牛,表现高热(41-42℃),精神沉郁,结膜潮红,鼻镜干燥,不食,泌乳和反刍停止,腹痛下痢,粪初为粥状,后呈液状并混有粘液、粘膜片和血液,具有恶臭,常于12-24小时死亡。
水肿型:以牦牛常见,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病牛头、颈、咽喉及胸前皮下水肿,手指按压初热、硬、痛,后变凉,疼痛也减轻,舌及周围组织高度肿胀,流涎,呼吸困难,眼红肿,流泪,粘膜发绀,常因窒息和下痢而死,病程多为12-36小时。
肺炎型:病牛表现急性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炎症状。后期有的发生腹泻,便中带血,有的尿血,数天至两周死亡,有的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以慢性肺炎为主,病程1个月以上。
(四)羊巴氏杆菌病
最急性型:病羊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震颤,倒地抽搐经数分钟至数小时死亡,多见于羔羊。
急性型:病羊全身衰弱,体温41℃以上,咳嗽,呼吸急促,鼻孔有浆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混有血液,腹泻带血和粘膜,颈、胸下部水肿,常虚脱死亡,病程2-5天,成年羊不少可痊愈。
慢性型:主见于成年羊,表现慢性肺炎,胸膜炎和胃肠炎的症状,有的母羊流产、腹泻、消瘦,死亡较少,病程3周左右。
(五)兔巴氏杆菌病 兔巴氏杆菌病主要危害2-6月龄不同品种兔,潜伏期不定,几小时至5天以上,临诊症状因病型不同而各异。
鼻炎型:特征是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鼻漏,并常见打喷嚏、咳嗽和鼻塞音等。
地方流行性肺炎型: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后呈败血症死亡。
败血型:流行初期常不见症状突然死亡。多与鼻炎、肺炎和胸膜炎同时发生。
中耳炎型:又称斜颈病,病兔吃食、饮水困难,严重者向着头的一侧滚转,常在一侧或两侧鼓室有奶油状白色渗出物。
其他病型:结膜炎、子宫炎、睾丸炎、附睾炎和全身各部位的脓肿。
(六)马属动物巴氏杆菌病 马属动物巴氏杆菌病主要发生于幼驹,驴罕见。麻痹型病驹表现高热(40℃以上),精神沉郁,结膜潮红,脉搏增数,后期反应迟钝或完全消失,唇下垂不能回缩,伏卧时,前肢外展,后肢伸向后外方,膝部着地,口唇支地,病程几小时至2天;水肿型病驹体温稍高(40℃左右),脉搏增数,四肢和脊柱两侧反应敏感,在颊、唇、鼻梁、颈部和肩前部等处出现炎性肿胀;兴奋型可见于驴,表现体温微高,胸部炎性水肿,经常啃咬胸部,死前怪叫、滚转、冲撞等神经症状,病程2-3天。
(七)鹿巴氏杆菌病 鹿巴氏杆菌病潜伏期1-5天,分为两型。
急性败血型:病鹿表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常于1-2天死亡。
肺炎型(胸型):病鹿除全身症状外,表现咳嗽,呼吸迫促,步态不稳,严重病例呼吸极度困难,头向前伸,鼻翼扇动,口吐白沫,粪稀全身肌肉震颤,最后卧地不起,经1-5天死亡。
(八)貉巴氏杆菌病
急性型:多数病貉暴死,多见于当年出生的仔貉,病初精神沉郁,体温达40℃以上时,食欲减少、不久废绝,鼻部干燥、呼吸困难,喜饮凉水,运步不灵活,常呈痉挛性抽搐而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
慢性型:症状与急性型基本相同,只是病程长,最后因麻痹、衰竭而死。
(九)水貂巴氏杆菌病 水貂巴氏杆菌病最急性型常未见症状而暴死;急性型多见,表现表现为体温升达41℃,鼻部干燥,病初食欲减少,后期废绝,很少活动或不动,呼吸困难,有时出现四肢麻痹,多在昏迷或痉挛中死亡,病程1-5天。
(十)银黑狐巴氏杆菌病 银黑狐巴氏杆菌病多突然发病,表现为食欲减少,甚至废绝,呼吸急促,精神沉郁,被毛蓬乱,常卧于笼内一侧,眼结膜潮红,有粘性眼屎,体温达40-42℃,鼻流浆性鼻液。病初下痢,后期排血粪。病程几小时至2天。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当气候、季节变化、长途运输和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健康带菌动物的呼吸道和扁桃体内所存在的巴氏杆菌,会变成强毒菌而造成内源性感染;另外可由于污染的饲料、水、空气、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外伤而造成外源性感染。
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弱,而侵入的是强毒菌,则会很快地通过淋巴结的阻止作用,进入血流,形成菌血症,染病动物可于24小时内因败血症死亡。如果机体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