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现代化养猪生产疾病控制技术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现代化养猪生产的疾病控制,与过去传统分散式、小规模生产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种猪的国际化流通,为疾病发生与流行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第二,高密度的饲养方式和高强度的生产,使呼吸系统和繁殖系统的疾病及肢蹄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应激反应的频度增加,这样,对环境改善与营养均衡的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三,一些新出现和重新出现的疾病不断地危害着猪群。一些病原对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引起机体的基础免疫功能下降,要求不断地汲取最新兽医学知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第四,新的疾病控制技术,如S P F猪的生产、S E W等,又给猪病的控制开拓了新的途径;第五,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的重要性,给予了很高的重视;第六,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为保证猪群高度的健康状况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是现代化养猪生产中控制疾病发生与考虑的内容,也就是说,今天的兽医学与畜牧学结合得越紧密,由此而构成了现在的生产医学(Production Medicine)。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通过建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S P F 猪生产、S E W 等途径,达到控制猪病、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进而提高生产的目的。

    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养猪业上投入了相当数量的财力,扩大饲养规模,加强引种、提高种质水平,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的分散式、小规模生产到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管理方式的过渡,极大地促进了养猪生产业的发展,使得这国养猪生产的总体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相比之下,这国养猪业目前存在着两个致命的弱点:育种水平低和疾病控制不利。进十几年,我国批量从国外引进优良种猪。由于选种育种工作的滞后,种质退化严重,故不得不继续引进。作为一个养猪大国,如此方式引种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不但花费了大量的外汇,而且,疾病也随之引进,如萎缩性鼻炎、伪狂犬病、猪痢疾、PRRS等。这些疾病已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个人认为,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从引种的费用中,抽出其中的一部分,重点扶持已具备一定实力的育种机构,以国内现有畜牧科研人员的技术实力,是应该有能力在此领域获得突破的。关键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导向,现行的做法使部分养猪企业产生依赖。而猪病问题,同样也是十分突出的。据调查,猪萎缩性鼻炎(AR)、传染性胃肠炎(TGE)、猪痢疾(SD)等疾病,不同程度地在于猪群中,喘气病(MPS)、细小病毒病(PPV),几乎每个猪场都有,猪瘟(HC)的非典型流行,及最近在我国发生、流行,已席卷全球的PRRS,给生产带来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水泡病和口蹄疫威胁着我国的养猪业,其它常见病的发病的率更是居高不下,严重地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使劳动强度增加等不利因素,给环境控制带来更大的困难,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应激反应加强,胴体品质下降;繁殊系统的疾病和肢蹄病严重。现时我国,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粮食资源不丰富、生猪出栏占全世界一多半(图1)、并以猪肉的大国,养猪业必须走集约化管理之路。就目前我国养猪的状况而言,结合我国九五期间在这一行业的相应投入,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猪群的健康状况是完全可能的。

    下面就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S P F 猪与S E W 技术在疾病控制上的作用等,作以论述。

1、疾病控制的基本因素

    疾病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环境、卫生防疫、营养、管理和猪群保健等。对于一个猪场,尤其地大型猪场,最关心的应该是疾病问题。猪场越大,投资越大,猪群密度越大,承担疾病发生的风险也就越大。

    猪场控制有三个基本因素:病原、宿主和环境。

病原(Pathogen)
----致病性(Pathogenicity):是可遗传的,病原间有种间差异
----毒力(Virulence):同一病原,不同株间有毒力差异 
----宿主范围(Host-range):有的病原仅有单一宿主
----贮存宿主(Reservoir):了解贮存宿主,有利于消灭病原。职猪痢疾密螺旋体,贮存宿主唯有啮齿类,那么,消灭此病的外源性传播就要灭鼠等
----抵抗力(Tenacity):有的病原如炭疽杆菌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建猪场时,首先要了解本地区的历史。病原的传播,与人中间宿主和环境有如下几种方式:
人----动物 人----中间宿主----动物
人----动物I----动物II 人----环境----人动物

宿主(Host)
----易感性(Susceptibility):宿主的易感性是可遗传的,如猪、牛对口蹄疫病毒的易感性
----易损性(Vulnerability):新生仔猪、病猪的保护力下降,易受病原的侵害
----防御机能(Defence mechamism):可分为机械性防御机能,如气管的纤毛,患萎缩性鼻炎的猪易发生肺炎; 化学性物质,如胃酸可抑制大量病原的繁殖;免疫功能,是机体最有效的防御工具

环境(Environment)
----气候:温、湿度对病原的繁殖、存活时间的影响
----地理位置:在英国,无伪狂犬病
----野生动物:直接间接传播病原
----生产体系:全进全出与连续生产体系,多点多源生产体系
----人:是猪病控制不空忽视的一个因素

    上述这些,给猪病控制提供了一个基本概念。对一个具体的猪场,环境、地埋位置、生产方式、猪群的健康状况是相对固定的,那么,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2、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就是排除疾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一个健全、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包含下列各要素:

2、1环境控制

2、1、1选址
    新建猪场,首先考虑的事情就是场址的选择。这是猪场防疫的大环境,根据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应是交通便利,远离屠宰加工厂,保持与其它畜禽的一定距离(表1),要考虑地形地貌,常年主风向,水电和饲料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它一些附属设施等。平衡各种因素,猪场离居民区至少1公里,离公路干线至少2公里。地形选择应是避风、向阳(北方地区)和排泄方便和自然防疫隔离条件优越之地。

表1 与邻近猪场间的最小距离

疾 病

最小距离(公里)

伪狂犬(PR或AD)

3.5

传染性胃肠炎(TGE)

1

喘气病(MPS)

3.5

萎缩性鼻炎(AR)

1

放线菌胸膜肺炎(APP)

1

口蹄疫(FMD)

>40

猪流感(I n f l u )

6


2、1、2布局 资料来源:Moore,1992.
    包括生产区和生活区,二者之间要有一定距离(200米)的缓冲防疫隔离带。整个场区要有围墙。
    生活区:包括更衣消毒区、办公区、宿舍食堂、水电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