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仔猪先表现严重的打喷嚏,有鼾声,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鼾甲骨萎缩和鼻中隔歪曲,有时还伴随着上颌变短和扭曲等症状。病死率低,此病普遍发生在集约化养猪场中。
临床症状:仔猪首先表现严重的打喷嚏。随病程的发展,出现上颌变短或扭曲。感染猪,打喷嚏是短暂的,生长不好和饲料转化率不高引起鼻甲骨萎缩。
病因:本病的病原主要是支气管败血布氏杆菌的病菌,其次是产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是口型)所引起的。
防治措施:
用抗生素药物早期预防可以降低此病的发生,一般仔猪在此3天、7天和14天时给仔猪注射四环素,断奶仔猪在饲料中加抗生素,连喂几周可以预防此病。
注射疫苗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管理上做到全进全出,良好的卫生条件,也能消灭病因。
七、蓝耳病
1989年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在养猪场迅速蔓延。此病特点为母猪怀孕后期流产,死胎,生下仔猪体弱,各种年龄的猪表现呼吸道症状。当时把此病称为“神秘症”大约在相同时间,类似的疾病横扫欧洲。在英国称为“蓝耳病”,母猪会有这种临床症状。
这个病先后有几个不同的名字,猪不授精子呼吸综合症,猪浒性流产与呼吸综合症,现在公认的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等。
病原:美国的病毒株称为SIUS病毒,荷兰则称Lelystad病毒。
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产仔体弱,有的生后几天死亡。
呼吸道症状:初生和哺乳期猪表现快速、困难的呼吸症状,感染猪群生长性能下降。
不会有其他症状,如鼻炎、肺炎和细菌感染等。
急性呼吸综合症病例因产下的仔猪断奶平均率非常低,常常每窝低于1头,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控制:一旦在一个猪场已诊断发生呼吸综合症,要想改变此病的过程是难以做到的,通常繁殖障碍过程要持续2~4个月,此后母猪将会产生对呼吸综合症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保持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还不清楚。
经1~4个月呼吸道症状可平静下来,但是在连续流水式生长育肥设施的猪场,易感哺乳仔猪会不断从较大的仔猪处获得感染 。按猪龄隔离饲养,最好是全进全出饲养方式,这是减少该病临床症状最好的饲养管理程序。
八、猪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猪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子宫阴道排出的分泌物、胎衣和胎儿中,其他组织则少,各种年龄猪都有易感性,以性成熟猪易感性最大。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生殖道和皮肤粘模、消化道,经常由交配时感染。可引起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是严重危害种猪生产的一种疾病。
症状和病变:病猪通常在妊娠中期、后期流产,流产的前兆症状常见病猪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发生阴道炎或子宫炎,阴道流出粘性或粘脓性腥臭分泌物,排出的胎儿多为死胎,极少出现木乃伊,流产后经常伴有体温升高。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丸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无痛性肿大,性欲减退,失去配种能力。新感染本病的猪场个别病猪下状较急,局部热痛,并伴有全身症状。病猪有时可见关节炎、跛行或出现后躯麻痹,在皮下各处形成脓肿,呈消耗性慢性疾病,流产胎儿皮下、肌间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胸腔、腹内有纤维性渗出物;胃、肠粘膜有出血点;胎衣水肿、充血出血,流产母猪子宫粘膜上有多个黄白色、芝麻大小的坏死结节。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防治:
全场猪群应定期采血进行血清学监测,场内可用虎红平板凝集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敏感度高,发现阳性可疑血清进行补全结合反应试验,若为阳性,立即隔离及早处理。
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1~3个月,经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才可投入生产群使用。
加强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卫生清洁,如果猪群发生流产,应立即隔离流产母猪,流产母猪经血清学检验为阳性者应及时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以及阴道分泌物作消毒处理后再废弃,已污染的环境要进行认真彻底消毒。
曾经发生过该病的阳性猪场可口服“布氏杆菌猪型二号”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免疫。
九、猪喘气病
该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猪群中可造成地方性流行。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融合性支气管肺炎。患猪长期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种母猪感染后,也可传给后代,导致后代不能作种用,在一般情况下本病死亡率不高,但在流行的初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时,引起继发性感染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不同品系、年龄、性别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在寒冷的冬天和冷热多变的季节发病较多。不良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会降低猪只的抵抗能力,易于发生本病。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本病一旦传入猪群,如不采取严密措施。很难彻底扑灭。
症状和病变:体温无多大变化,咳嗽次数逐渐增多,随着病的发展而发生呼吸困难,表现为明显的腹式呼吸,急促而有力,严重的张口喘气,像拉风箱似的,有喘鸣音,此时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或废绝,身体日渐消瘦,皮毛粗乱,生长发育不良,病程式可持续2~3个月以上。常由于抵抗力降低而并发猪肺炎,这是促使喘气病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小母猪、怀孕和喂乳母猪,则容易发生急性型喘气病,病状与上述相似。有少数病猪发病初期体温稍有升高,病程较短,约一周左右,常因衰竭和窒息而死亡,死亡率较高。
猪喘气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两肺的尖叶和心叶呈对称性、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中间叶下垂部和膈叶前部下缘,出现淡红色或浅紫色呈“虾肉样”病变,肺门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灰白色切面。随着病情发展,上述肺叶部分呈现不同程度的突变,突变区与正常肺组织界限很清楚。其他内脏一般无明显变化。
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继发其他猪病如猪流感、猪肺疫和猪肺比虫病等引起的混合感染。
防制措施:
1.预防和消灭喘气病主要在于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必须引进种猪时,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三个月,并经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凝土群饲养;给种猪和新生仔猪接种猪喘气病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以提高猪群免疫力。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加强消毒,保持栏舍清洁、干燥通风,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控制本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3.通过在严格消毒下剖腹取胎,并在严格隔离条件下人工哺乳,培育和建立无特定病原(SPF)猪群,以新培育的健康母猪取代原来的母猪;采取综合性措施,净化猪场,逐步使疫场变成无喘气病的健康猪场。
4.霉素碱油剂按每千克40mg,即土霉素碱25g ,加入花生油100ml ,鸡蛋白5ml,均匀混合,在颈、背两侧深部肌肉分点轮流注射,小猪2ml,中猪5ml,大猪8ml,每隔3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重病猪可进行2~3疗程,并用氨茶碱0.5~1g 肌肉注射,有较好疗效。
5.林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4万IU肌注,每天二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必要时进行2~3个疗程。也可用泰妙灵(泰乐菌素)15 mg/kg 连续注射3天,有良好的效果。
6.每吨饲料中添加50~200g 金霉素喂猪可预防猪喘气病,或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00g 林肯可霉素,连续使用3周有一定效果。
7.由于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比虫都会加重致病作用,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
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本病是由胸膜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典型症状和病变,多呈最急性和急性病程而突然死亡,慢性或呈衰弱性消瘦。主要通过空气沫传播,在集约化饲养密度较大的条件下最易传播,特别是运输过程拥挤或气候突变、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作用下更易发病,成年猪呈隐性经过或表现为呼吸障碍。本病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世界性工厂化养猪五大疫病之一。
症状和病变:病猪精神沉郁、废食、体温升高至41~42℃ ,不愿卧地,呼吸异常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式坐势,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末梢皮肤发绀,很快死亡。慢性则表现生长缓慢,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则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突然死亡,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带血分泌物,胸腔有血样渗出液和纤维素性胸膜炎,肺部充血、水肿,切面似肝,坚实,断面易碎,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慢性病变多见胸腔积液,胸膜表面覆有淡黄色渗出物,病程较长时,可见硬实的肺炎区,肺炎病灶稍凸出表面,常与胸膜发生粘连,肺尖区表面有结缔组织化的粘连附着物。
防治:
加强猪群预防工作,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一周才重新使用。
发现病猪要及时治疗,新霉素、四环素、泰乐菌素、青霉素等用于注射,疗效较好。慢性病型治疗效果不理想。
发病场可以从病猪中采取病料培养,制成自家苗使用。国外已研制出菌苗并应用于生产。国内以血清7型菌制成的灭活苗,对断奶后仔猪进行免疫,有一定效果。
发病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发病猪群饲料中适当添加大剂量的抗生素预防,例如添加土霉素600 g/t 饲料,连用3~5天,或用(林肯霉素+壮观霉素)500~1000g/t 饲料,连用5~7天,可防止新的病例出现。抗生素虽可降低死亡率,但经治疗的病猪常仍为带菌者。
病猪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进行治疗,注意要保持足够的剂量和足够长的疗程。
感染本病较严重的猪场可用血清方法检查,逐步清除带菌猪,结合经常性的饲料添加药物进行防治,建立健康猪群。
十一、猪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表现为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哺乳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100%。本病呈现地方性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两季发病最多,除猪外,其他的动物和人对本病都不感染。
症状和病变:潜伏期12~24h ,有时长达4天,主要感染10周龄内仔猪发病,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厌食、呕吐和明显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水样并有气泡,PH 值检验呈酸性,内含凝乳块,腥臭,病猪有渴感,皮毛粗乱,明显脱水,衰弱死亡;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大猪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消失,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褐色不等,混有气泡,极少死亡。病猪尸体剖解可见仔猪脱水明显,尸体消瘦;卡他性胃肠炎,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充血、出血,肠粘膜剥落,空肠、迥肠绒毛萎缩,小肠壁变薄,内膜变得粗糙,肠道充气,内容物呈液体状、灰色或灰黑色,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防治:
不从疫区或病场引种,坚持自繁自养,以免传入该病。
免疫接种,目前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使用效果尚好,母猪产前免疫2次,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对流行过该病的场,在冬春季节应对保育期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猪群发病,应立即封锁,固定人员饲养,对病猪停食或减食,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消毒药(高锰酸钾、复合酚等)。加强栏舍卫生消毒工作,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痢菌净散,同时肌注病毒灵和抗菌素,有一定疗效。
仔猪发病,要防止脱水,减轻酸中毒,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改善体液循环,缓解症状和注射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补足适量的电解质溶液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遵循“全进全出”的操作原则,避免不同年龄的猪因免疫程度及保护力差异而发病。
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工儿,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初生仔猪应尽早吃足初乳。各阶段的栏舍应坚持“空栏消毒,间隔一周”的原则。
在本病流行的猪场,可用病猪粪便或小肠捣碎后,给产前一月左右的母猪采食,刺激母猪产生母源抗体,通过初乳使新生仔猪获得免疫。
有文介绍腹泻仔猪可用鸡新城疫I系与生理盐水经100倍稀释生,进行交叉注射,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