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育肥牛中毒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谷物中微生物的发酵速度过快或数量消耗过多会导致瘤胃酸中毒。Nebraska大学育肥场专业技术指导Dr.Todd Milton,于1月25~26日在盐湖城Utah举行的第二届年度山区营养大会上报道,酸中毒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肉牛饲养业已逐渐形成一种集化管理系统,通常用谷物作为主要能量饲料,谷物与低能的饲草相比容易购买、易于处理、加工、混合和消化。

  Milton认为大多数肉牛饲喂高谷物日粮会发生营养失调,他主要强调了酸中毒,并把它称为一种育肥牛非常重要的营养失调症状。

  瘤胃酸中毒的原因是牛在短期内消化过量的谷物(淀粉)或糖导致瘤胃内有机酸和内毒素产生和吸收过快。他把酸中毒称为“一系列的应激综合反映,并不仅仅局限与某一单一病症诸如瘤胃内PH值”。酸中毒不仅是一种营养失调,而是多方面积累的效果。一般可将酸中毒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情况,亚急性酸中毒转为急性酸中毒时瘤胃的实际PH值很难测定的。

急性酸中毒

  急性酸中毒期间,流经胃肠道的血液吸收瘤胃内有机酸并被还原,Milton报道许多牛的突然死亡症状被诊断为可能死于急性酸中毒,其他牛表现为在栏中无目的的徘徊、站立不稳或显示出脑部损坏等症状,这些都可能由急性酸中毒引起。急性酸中毒还可能引起其他指标明显下降,例如瘤胃内PH值下降至5.0~5.3,并有时持续几个小时。Milton说在此期间,瘤胃内壁被损坏,肠道系统红肿发炎,被损害的瘤胃内壁导致营养吸收量的减少,从而导致日增重及饲养效率的减少。因为急性酸中毒已经被广泛研究,养牛业已在管理技术方面采取措施来预防营养失调。

亚急性酸中毒

  亚急性酸中毒比急性酸中毒更容易在生产中发生,但较难诊断。亚急性酸中毒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减少或采食量不稳定。这种采食量的不稳定导致日增重及饲养效率的降低。“最佳采食量非常重要,因为日增重和饲料效率取决于维持需要以外的可代谢能”。然而,诊断育肥牛亚急性酸中毒的起因非常难。一些动物表现出与亚急性酸中毒相联系的典型症状,如气喘、唾液分泌过多、踢打腹腔、舔食赃物和腹泻。

  Nebraska大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动物在育肥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这也许是在肉牛由牧草型向谷物型日粮转变中很重要的一步,饲养期间某些程度的酸中毒是无法阻止的,但管理员必需管理去防止牛患上更严重的酸中毒。

酸中毒的预防

  Milton报道,谷物的类型和数量、加工工艺、添加剂、粗料水平、饲槽类型和管理策略是影响亚急性酸中毒的几个因素。瘤胃消化的速率、部位、程度和饲喂谷物的数量造成瘤胃酸中毒。改变淀粉消化速率和消化部位应该对酸中毒有影响。阉牛所用的快速(高水分玉米)和慢速(干压高粱)发酵谷物来检测转变瘤胃淀粉消化率和程度的假设,这种混合谷物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可以早在饲喂后28天表现出来(表),当高可发酵谷物是日粮主要成分时,添加25%干压高粱可以消除酸中毒的有害影响。

高水分玉米和干压高粱混合饲喂对育肥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高水分玉米和干压高粱混合饲喂对育肥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高水分玉米:干压高粱
100:0 75:25 50:50 0:100

日采食量a,

日增重,

饲喂效果a

饲喂期最初28

20.68

20.13

20.57

20.72

3.23

3.37

3.32

3.10

整个饲喂期
6.33 5.88 6.10 6.49

日采食量a,

日增重,

饲喂效果a

20.50

20.48

20.97

22.15

2.90

2.99

2.99

2.84

7.04

6.71

6.99



  生产中常用的谷物处理方法(如蒸汽制片)对淀粉消化的速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影响。Milton 报道一般建议在28-30磅/蒲氏尔下对谷物进行蒸汽制片,关于谷物的集约化加工处理方法,如果处理过度可使动物生产性能降低,从而导致利润降低和不必要的花费提高。

  环境在如何管理酸中毒上扮演了主要角色,而这些因素是无法控制的。环境卫生差和温度过高使采食量降低和采食模式的改变,从而导致牛消耗大量日粮。如果酸中毒与采食密切联系的,那么牛的饲喂管理需要集中在酸中毒预防上。

解决方法

  Milton 说,酸中毒并不只有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但必须考虑一种连续有效地管理方式。很多情况下,不可能对急性酸中毒进行治疗,因为动物已经死亡或动物消化道已遭受不可逆转地损害,但大多数患亚急性酸中毒的牛却可以不经任何药物处理而复原。然而,对于亚急性酸中毒复原的或经持续的处理后复原牛的后期影响目前仍不清楚。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