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疑似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防制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传染性脑脊黓炎是危害雏鸡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典型症状以腿软无力,瘫痪和头颈震颤为特征。本地区某鸡场的雏鸡疑似发生此病,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及症状表现
  某养鸡专业户购进肉鸡苗632只,饲喂自配料。7日龄接种新城疫IV系—鸡传支H120二联弱毒活疫苗。11日龄时发现有几只鸡精神不振,随后出现腿软,伏地不起,强行驱赶时虽可勉强走动,但摇摆不定,常向前猛冲后倒下。病轻的雏鸡行动迟钝、蹒跚,以跗关节勉强行走寻觅饲料或饮水;病重者完全失去行动能力,如将不能行走的鸡放到料槽及饮水器前,仍有饮食欲。后期还发现一些鸡颈羽毛竖立,头颈、翼有明显的阵发性震颤,病鸡受惊时更为明显。多数雏鸡是因饥饿衰竭而死或被其它鸡践踏而死。此批鸡发病率为30%,致死率为32%。发病初时,怀疑是营养缺乏病,分组进行试验,分别在饲料中添加过0.02%硫酸锰,0.4%的氯化胆碱,0.0005%维生素B1,在饮水中加入庆大霉素等药物,但均无治疗效果。
2 剖检病变
  先后剖检23只病死鸡,除1只肺脏有针尖大的黑点数个,心肌肥大、腹水及2只鸡有白痢杆菌病明显病变外,其余20只内脏器官均无眼观病变。
3 诊断
  经调查了解,同期其他养殖专业户从该孵化坊购回的鸡苗,均发生同样特征的疾病,发病日龄为11-14日龄之间,经剖检病死鸡均无明显眼观病变,而以共济失调和震颤为主要症状,药物防治无效。因基层生产单位条件所限,未作病原分离鉴定等实验室的检查,初诊为鸡传染性脑脊髓炎。
4 综合性防治试验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迅速隔离已有明显症状的病鸡。肌肉注射三氯唑核苷、氟美松磷酸钠?2次/d,连用7d。大群按1∶8000倍稀释百毒杀用于饮水,在饲料中按0.15%的比例加入病毒灵,同时在原有饲料的基础上再增加50%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强抗病力。经采取上述措施2d后,病情迅速得到控制。7d后鸡群已恢复正常。
5 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的发病情况,病理剖检,药物试验,同批次鸡的发病调查,初诊为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由于本地区从未发生过此病而容易发生误诊,延误了治疗时间,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同批次3000多只雏鸡在11-14日龄之间发病的情况,病原很可能是通过蛋垂直传染,经孵化出雏室横向传播所致。
  此次病鸡经饲养观察,出现明显症状的鸡经隔离治疗后能够康复,但康复后也是弱雏,生长速度缓慢,因此建议有明显症状的病鸡应淘汰。(韦公远)

鸡免疫抑制的原因分析


集约化养鸡生产中,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是首要任务,但在实际生产中,尽管我们按畧免疫程序进行了预防接种,过一段时间后,某些疫病仍会发生,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出现这样的意外,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就是免疫抑制。所谓免疫抑制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而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免疫应答功能不全。免疫抑制的发病率增加;若进行组织学检查还可见淋巴组织减少或变性;专项检查还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淋巴细胞转化应答下降。对于集约化鸡场调查鸡免疫抑制最重要的方法是抗体应答测定和法氏囊、胸腺、肝脏、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本文试就造成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作一扼要分析。
1 疫苗接种问题
  在制定免疫程序、确定首免日龄时首先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初次免疫接种过早,母源抗体水平过高就不产生应答反应。这是因为疫苗中的抗原一进入机体就被母源抗体所包围,使它不能和相应的B淋巴细胞接触的缘故。例如新城疫疫苗的初次接种一般定于7~14日龄,原因就是要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再次接种时如上次主动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还很高也不能产生良好的应答反应,所以再次接种新城疫疫苗时,要间隔一定的时间。
  进入机体的抗瞟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产生良好的应答反应。所以在预防接种时,疫苗的用量应基本上符合疫苗使用说明书上的推荐用量,千万不要主观臆断或多多益善,否爙有害无益。
2 疫苗使用不当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接种时,可能引起抗原竞争现象。所谓抗原竞争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的现象。因此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避免各种疫苗同时潿用。特别纔该提出的是在免疫接种后,如果鸡群短期内接触到野毒,由于抗原竞争,机体对野毒不产生应答反应,这时的发病情况有可能比不接种疫苗时还要严重。可见鸡群免疫接种后的卫生管理是极端重要的。
  产生抗原竞争的原因是:由于所有的病毒都能诱导所感染的细胞合成干扰素,这种干扰素能抑制这种病毒或任何其它病毒在同种细胞中的复制,不能抑制在不同种动物的细胞中复制。也就是说干扰素有细胞的特异性而没有病毒的特异性。例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和新城疫疫苗联合使用时,如果传支病毒量大,将会干扰机体对新城疫病毒的免疫应罔。给小于5周龄鸡接种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后8d内就使用新城疫疫苗,则鸡对传喉疫苗的免疫应答明显地受到新城疫疫苗的抑制。
  但在实际生产中,我们经常还要使用二联苗、三联苗,原因湋一是免疫效果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并非无效。同时多把相互影响小的病毒制成联苗,如新城疫病毒和鸡痘病毒,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由于靶细胞不同而相互影响较小;之二是由于每次接种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而使用联苗则可以减少免疫接种次数,这样就有利于生产。
3 应激因素
  炎热、寒冷、长途运输、免疫接种、更换饲料等等都是应激因素,可使鸡发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机体对不同刺激的非特异反应的总和,这是鸡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如果对应激状态听之任之,鸡就有可能发生疾病;反之,如果重视它,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它,鸡就可以恢复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应激对以预防疫病为主的养鸡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应激因素造成免疫抑制的机理可以表示为纔激因素→剌激鸡脑下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损伤T淋巴细胞→抑制巨噬细胞的发挥作用→增加IgG(一种免疫球蛋白)的分解代谢→降低预防接种的效果→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
  在各种应激因素中对养鸡生产危害最大的是热应激,人们研究最多的也是热应激。由于鸡没有汗腺,其调节体温功能很差,加上鸡本身新陈代谢又比较旺盛,这就造成了很怕热。因此,实际生产中要求夏天应尽量不安排免疫接种,即使接种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对于各种应激因子所引起的应激反应,除了针对其具体玟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外,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含量、添加抗应激药物,是抗应激的基本途径,试验证明鸡在应激状态不能合成够的可在体内合成的维生素,还不能充分吸收饲料中的维生素。应激时特别容易引起缺乏的维生素有A、D3、K、C、烟酸、叶酸和生物素。为了克服应激的不良影响,维生素的需要量通常需要增加20%~60%。
4 有害气体的影响
  污浊的空气可使鸡的抗病能力降低,引起免疫抑制。特别是在冬季为了保暖,门窗封闭严密,鸡舍内氨气(NH3)、硫猖氢(H2S)等有害化学物质浓度过高,或者用煤炉加温育雏时,空气中
CO蓄积,氧气供应不足,得机体抗病能力降低。从而使鸡对疫病敏感,例如此时的雏鸡对曲霉
病变就非常敏感。因此即在育雏时,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而如果免疫接种鸡饲养在通风不好
的鸡舍内,鸡就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从而降低了免疫的效果。
5 营养缺乏
  有实验已经证明,给雏鸡断水断食48h,其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的重量将下降20%~40%,脾脏内的淋巴细胞数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菌清除率降低。这就是说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机体的免疫能力很差。
  特别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鸡对维生素的需要量不多,并且有一部分在体内又可以合成,但是若供给不足或合成障碍时,就会严重影响机体活力,就可能引起体免疫抑制。这煶中较重要的是维生素E,维生素E是一种天甶的抗氧猖剂,它是生物膜的组成部分湋渀,能保护生物膜,防止膜中的脂肪酸过氧化,使细胞免受损伤和癌变。研究业已证明,若饲料中添加150ppm~300ppm维生素E,新城疫HI抗体效价就能提高一倍。一般饲料中不缺维生素E,而当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量时,维生素E就可能被破坏掉,另外高温季节,饲料氧化变质,也容易引起维生素E缺乏。
6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和软毛青霉等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埑现的黄曲霉毒
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其中以毒素B1毒力最强,M1、G1、B2、G2和M的毒力次之。鸡的饲料中几乎所有的成分都支持真菌的生长和黄曲霉的形成,特别是花生、玉米、黄豆等种子最易发生。黄曲霉毒素能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它能使胸腺、法氏囊萎缩,毒害巨噬细胞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防止黄曲霉毒素影响的根本措施是不喂发霉的饲料,这对于食用其产品的人类的健康也是有益的。为了将损失减少到最低,也可以把已经霉变的部分剔除,对可疑部分进行脱毒处理。有人报道,在轻度霉变的日粮中适当提高维生素、蛋白质的含量,添加适量含硫氨基酸,或添加铝硅酸盐、膨润土、二氧化硅、沸石等吸附剂可以减少或去掉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的作用。
7 疾病因素
  疾病使鸡本身就处于应激状态,所以此时进行免疫接种也不会有满意的结果。
  病毒感染尤为严重,因为病毒感染宿主时,首先必须克服免疫系统的屏障,以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从这一点讲,可以任何病毒感染都有免疫抑制。但是有些病毒感染,造成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损害,对养鸡业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业者对这种免疫抑制的影响应有煅分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引起全身性免疫应答损害的病毒如CAV和BV;其次是感染免疫系统细胞的病毒如呼吸病毒如ILTV、NDV和REOV(呼肠孤病毒);还有引起肿瘤的病毒如ALV、REV和MDV。
  在养鸡生产中,我们应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避开任何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发生,这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严格的管理模式。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