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瘟又称兔病毒性出血综合症,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点,非兔疫兔群一旦感染此病,常常全群覆灭,3 月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0%~ 100%,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春秋两季多见流行。
临床症状:家兔感染后一般2~3天出现临床症状。 根据其病程长短, 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
1.最急性型:短时出现神经症状,挣扎不安,回肢抽搐, 惨叫而死。有的甚至未见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多数死兔鼻孔出血。 从发病到死亡,多在5~12小时。
2.急性型:流行进入高峰期,并常为群体发病。患兔食欲下降, 精神不振,不喜动,体温升至41℃以上,饮水增多,呼吸急促,病程一般在 16 ~48小时,临死前表现短时间的神经症状:即突然兴奋,在笼内狂奔, 随后两前肢伏地,后肢支起,全身颤抖倒卧,四肢作划船动作, 最后短时间抽搐,惨叫几声而死。多数病例鼻部皮肤碰伤, 少数病兔鼻孔流出泡沫状血液,肛门松弛,且肛门周围被毛有少量淡黄色粘液污染, 粪球外附有淡 黄色胶样物等。
3.慢性型:多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幼兔, 逐渐消瘦, 病兔常能耐连不死,逐渐恢复,但成为带毒者。 剖检变化:病变以各脏器的出血点,淤血为主要特征。 特征性变化是花斑肺和大红肾肺脏出血、水肿,有针尖大至经绿豆大的出血点, 肾肿胀出血。
此外,可见喉头、气管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或淡黄色, 脾肿大至蓝紫色,心内膜及心外膜都有出血点。 诊断:根据本病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特点, 在排除炎症后作出初诊。实验室可根据该病毒对人“0 ”型红细胞有凝集作用的特性, 采取病兔肝脏研碎,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制成1∶10的悬液。 经高速离心后作微量血球凝集试验和微量血球凝集抑制试验确诊。 应注意本病与巴氏杆菌病的区别。巴氏杆菌病兔的心血、 脏器中均能发现两极着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且用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有效,而对本病无效。
防治措施:鉴子兔瘟发病急、死亡率高,无特效治疗方法, 因此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是保障兔群健康发展的保障。
1. 严格做好日常防疫工作,严禁从疫区引进种兔,禁止兔贩进入兔群。
2.预防接种兔瘟灭活疫苗, 每只兔颈部皮下注射1毫升,兔疫期达6个月,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 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未经兔疫过的兔群,初生20~30日龄仔兔进行预防注射。经兔疫过的兔群,仔兔以45日龄左右注射为宜,疫苗注射后5~7 天产生免疫力。
3.对已发生本病的兔场或地区应采取紧急措施,封锁疫区,隔离病兔,对无症状的兔子做紧急注射兔瘟疫苗, 但注射时必须做到一兔一只针头,以防接种感染。对病死兔要深埋或焚烧,不得食用或乱扔,以免散毒。 兔笼、用具及粪便等可用2~4%的氢氧化钠进行彻底消毒, 室内可用福尔马林、过氧乙酸进行熏蒸消毒。
治疗方法:1.对患兔皮大或肌肉注射抗兔瘟血清2ml/ kg体重,一天后补注一次效果更好。2.每只肌肉注射聚肌射液1毫克,维生素 C200毫克,一般用药一次痊胞注愈,重病例隔日再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