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禽副粘病毒Ⅰ型的流行发生历史
新城疫病毒是属于副粘病毒科、风疹病毒属、禽副粘病毒Ⅰ型 (APMV-1)唯一成员。根据其毒力的大小,可表现出从亚临床感染到高度致死率的不同程度的病情。新城疫的分布受到控制措施有效性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感染率有很大的不同,在非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地方性流行为特征,而欧洲大多数国家曾被认为非疫区。
自1926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英国的新城发现并分离到新城疫病毒,该病至今还在全世界流行发生。在七十多年中全世界新城疫病毒曾发生几次大流行。第一次大流行从1926年至六十年代初期,在30年余中从印度尼西亚和英国传播到世界各国,造成养鸡业的严重损失;第二次大流行从六十年代末从中东开始,仅仅数年便在由南美洲和印尼传入欧洲和美国等许多国家流行传播,也造成养鸡业的严重后果,这次流行与笼养鸟有着密切的关系,野鸽、欧洲赛鸽和食用鸽等家鸽已被认为是新城疫的潜在来源;第三次大流行从七十年代末从中东开始至八十年代中迅速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发生。这次发生与鸽子病毒的变异性有关系。第四次大流行从九十年代在欧洲、亚洲许多国家流行发生,也造成较大的损失。
新城疫病毒不同毒株的F蛋白基因经PCR扩增后以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结果。第一次大流行中至少有Ⅱ、Ⅲ、Ⅳ三种不同的基因型毒株造成了期间疾病的爆发流行,并且都各自具有其地理上的局域性。第二次大流行中出现二种新的Ⅳ和Ⅴ基因型毒株。第三次大流行中除Ⅴ和Ⅵ型基因型外,又出现新的基因型Ⅶ型毒株。第四次大流行以基因型Ⅶ型毒株为主导。
我国新城疫的流行发生,最早在1928年12月。《浙江农业》记载了金华、浦江、松阳等十余县正式报告本病。此后有文字记载还有东北三省、江苏、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青海等十多个省。建国后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此病。八十年代开始出现"非典型"新城疫。九十年代在高免鸡群流行发生并日益严重。目前在江苏、安徽、山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西、山西、陕西、北京、河南、河北、辽宁等省均有发生,并造成严重损失。1998年扬大畜牧兽医学院病原微生物研究室分离并鉴定基因型Ⅶ型毒株。
新城疫病毒是鸡的一种最为烈性的传染病。虽然不同毒株的毒力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以往认为水禽和其他禽类通常抵抗力甚强,即使强毒株感染水禽也不表现症状。在国外早已从鹦鹉、鸬鹚、鸽、火鸡、雉鸡、猎鹰等发病的禽类及鸟类分离到病毒。我国自从六十年代末从鹦鹉分离到病毒,七十年代发生鸽副粘病毒Ⅰ型流行,并分离到病毒,1979年从鹌鹑病例分离到病毒,八十年代发生鸵鸟新城疫,1997年发生鹅副粘病毒病。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病原微生物研究室,首次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基因Ⅶ型。
二、目前我国新城疫流行特点
1.产蛋鸡群
患病的产蛋鸡群都经过新城疫活苗和油乳剂多次免疫,新城疫HI抗体高而一致,均在10-12log2,鸡群一旦发生,一般在6-8天内迅速波及全群。患病鸡群突然发生减蛋,减蛋量一般由原来的90%左右产蛋量下降至50%以下,也有的产蛋量下降至5%左右。多数患病鸡群经10-15天自行停止,逐渐恢复产蛋量,但通常难以达到高峰期的产蛋量。鸡群有呼吸道症状和带白、绿、黄色稀粪,饲料消耗量明显下降。同时约有2-5%软壳蛋、沙壳蛋、畸形蛋出现。患病鸡群很少出现死亡,个别鸡群约有5%以内死亡率。后期有部分患鸡出现神经症状。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大多数病例腺胃乳头无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有出血斑;脾脏稍肿大,有些病例有白斑病灶;大多数病例卵泡萎缩,部分卵泡膜充血、出血、变形,腹腔中有破裂卵黄液,但未有异味和未见形成腹膜炎;肠道有散在性溃疡病灶,直肠和泄殖腔粘膜有出血点;喉头和气管粘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针头大小出血点;脑膜充血。总之,不属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爆发性为特征的经典型新城疫,而呈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以产蛋下降为特征的疾病。
2.免疫仔鸡群
经新城疫免疫患病的仔鸡群有明显响声和打喷嚏等呼吸道炎症,以及下痢为特征,食欲减少或停食,后期有部分鸡有神经症状。发病率随着日龄而变化,与免疫程序有关。发病率20-30日龄约15%左右,31-50日龄约70%左右,51-70日龄约20%,71-开产前约5%。死亡率依各鸡群而不同,一般在20-60%不等。
多数患鸡喉头粘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出血;部分患鸡腺胃乳头和十二指肠粘膜有出血点,部分患鸡肾脏有尿酸盐沉积;脑膜和脑组织充血。
3.未免疫鸡群
患病鸡群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呈典型新城疫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三、病毒株的特性
1.鸡胚致死性
分离株的病料接种11日龄SPF鸡胚或非免疫鸡胚,绝大多数毒株均在36-48小时全部死亡。经鸡胚传代的绒尿液,每ml含有108.75-9.5ELD50。
2.分离株的毒力
4个分离株鸡胚传代毒,按国际上规定的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死指数 (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和血凝素热稳定试验,均表现出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属于强毒力的毒株。
3.鸡的致死性
4个分离株鸡胚传代毒和F48E8毒株的鸡胚绒尿液分别各接种5只71周龄的SPF鸡,均于46-72小时内全部发病死亡。
上述4个分离株经形态、理化、生物学、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证明分离株为禽副粘病毒Ⅰ型。
4.交叉血凝抑制试验
用SPF鸡制备的抗YG97毒株血清和抗F48E8毒株血清作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抗YG97毒株血清对YG97毒株的HI价为>1∶8192,而对F48E8毒株的HI价仅为1∶128;抗F48E8毒株血清对F48E8毒株和YG97毒株的HI价均为1∶1024。
5.抗原性试验
目前国内仅能根据国际标准测定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