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牛舍类型
1.半开放牛舍:半开放牛舍三面有墙,向阳一面敞开,有部分顶棚,在敞开一侧设有围栏,水槽、料槽设在栏内,肉牛散放其中。每舍(群)15~20头,每头牛占有面积4~5平方米。这类牛舍造价低,节省劳动力,但冷冬防寒效果不佳。
2.塑膜暖棚牛舍:塑料暖棚牛舍属于半开放牛舍的一处,是近年北方寒冷地区推出的一种较保温的半开放牛舍。与一般半开放舍比,保温效果较好。塑膜暖棚牛舍三面全墙,向阳一面有半截墙,有1/2~2/3的顶棚。向阳的一面在温暖季节露天开放,寒季在露天一面用竹片、钢筋等材料做支架,上覆单层或双层塑料,两层膜间留有间隙,使牛舍呈封闭的状态,借助太阳能和牛体自身散发热量,使牛舍温度升高,防止热量散失。
修筑塑膜暖棚牛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选择合适的朝向,塑膜暖棚牛舍需坐北朝南,南偏东或西角度最多不要超过15°,舍南至少10米应无高大建筑物及树木遮蔽。(2)选择合适的塑料薄膜,应选择对太阳光透过率高,而对地面长波辐射透过率低的聚氯乙烯等塑膜,其厚度以80~100微米为宜。(3)合理设置通风换气口,棚舍的进气口应设在南墙,其距地面高度以略高于牛体高为宜,排气口应设在棚舍顶部的背风面,上设防风帽,排气口的面积为20厘米×20厘米为宜,进气口的面积是排气口面积的一半,每隔3米远设置一个排气口;(4)有适宜的棚舍入射角,棚舍的入射角应大于或等于当地冬至时太阳高度角;(5)注意塑膜坡度的设置,塑膜与地面的夹角应在55~65°为宜。
3.封闭牛舍:封闭牛舍四面有墙和窗户,顶棚全部覆盖,分单列封闭舍和双列封闭舍。单列封闭牛舍只有一排牛床,舍宽6米,高2.6~2.8米,舍顶可修成平顶也可修成起脊形顶。这种牛舍跨度小、易建造、通风好,但散热面积相对较大。单列封闭牛舍适用于小型肉牛场。双列封闭牛舍舍内设有两排牛床,两排牛床多采取头对头式饲养,中央为通道。舍宽12米,高2.7~2.9米,脊形棚顶。双列式封闭牛舍适用于规模较大的肉牛场,以每栋舍饲养100头牛为宜。
(二)肉牛舍内设备
1.牛床:牛床是牛吃料和休息的地方,牛床的长度依牛体大小而异。一般的牛床设计是使牛前躯靠近料槽后壁,后肢接近牛床边缘,粪便能直接落入粪沟内即可。成年母牛床长1.8~2米,宽1.1~1.3米;种公牛床长2~2.2米,宽1.3~1.5米;肥育牛床长1.9~2.1米,宽1.2~1.3米;6月龄以上育成牛床长1.7~1.8米,宽1~1.2米。牛床应高出地面5厘米,保持平缓的坡度为宜。以利于冲刷和保持干燥。牛床最好以三合土为地面,即保温又护蹄。
2. 饲槽:饲槽建成固定式的、活动式的均可。水泥槽、铁槽、木槽均可用作牛的饲槽。饲槽长度与牛床宽相同,上口宽60~70厘米,下底宽35~45厘米,近牛侧槽高40~50厘米,远牛侧槽高70~80厘米,底呈弧形,在饲槽后设栏杆,用于拦牛。
3.粪沟:牛床与通道间设有排粪沟,沟宽35~40厘米,深10~15厘米,沟底呈一定坡度,以便污水流淌。
4.清粪通道:清粪通道也是牛进出的通道,多修成水泥路面,路面应有一定坡度,并刻上线条防滑。清粪道宽1.5~2米。牛栏两端也留有清粪通道,宽为1.5~2米。
5.饲料通道:在饲槽前设置饲料通道。通道高出地面10厘米为宜。饲料通道一般宽1.5~2米。
6.牛舍的门:肉牛舍通常在舍两端,即正对中央饲料通道设两个侧门,较长牛舍在纵墙背风向阳侧也设门,以便于人、牛出入,门应做成双推门,不设槛,其大小为2~2.2米×2~2.2米为宜。
7.运动场:饲养种牛、犊牛的舍,应设运动场。运动场多设在两舍间的空余地带,四周栅栏围起,将牛拴系或散放其内。其每头牛应占面积为:成牛15~20平方米、育成牛10~15平方米、犊牛5~10平方米。运动场的地面以三合土为宜。在运动场内设置补饲槽和水槽。补饲槽和水槽应设置在运动场一侧,其数量要充足,布局要合理,以免牛争食、争饮、顶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