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gregated parity production:A potential method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health
著者:HanSoo Joo(Swine Division,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University of
Minnesota,St.Paul,MN 55108)
译自:美国谷物协会专家资料,2002
译者:宋克军
校对:娄高明
为了提高猪场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人们应用了诸如全群淘汰再复群、部分淘汰、早期断奶隔离、多位点生产、全进全出、阶段育肥、分性别饲养等多种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目的是提高幼猪及肥育猪的生产性能,但对提高繁殖母猪性能方面,除了隔离和驯化新进后备母猪外还没有其它重大的技术措施,也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养猪业参考。
最近,一种创新技术——SPP(分胎次生产技术)已应用到养猪行业中以提高生产力,该技术的核心是将相同胎次的母猪分开饲养。由于不同胎次的母猪对饲养管理和营养需求不同,就要根据母猪的需求来分配员工、设备和饲料。在P1和P2+母猪之间已观察到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P1母猪比P2+母猪要求更高的赖氨酸和能量水平。
在1988年Leman养猪会议上,Hanor公司的Jeff Mencke、Isabelle Moreau及Kack keane首次介绍了这种新的SPP技术(Proceedings AD Leman Swine Conference 1988,Supplement p.19)。他们共管理了4个母猪场,每场2600头母猪,繁殖母猪是按胎次分群的,一个分场为头胎P1母猪,另一组为二胎P2母猪,其它两个组为P2+母猪。他们通过专职人员分工及标准化的管理措施取得了对断奶猪成本和一致性产出的正面效果。在2001年Leman研讨会上,Dr.Camile Moore报告了一个用SPP技术饲养猪场的生产数据。在该会上,Morrison组深入地讨论了该技术。
1 SPP技术优点
SPP技术中,由于有更高专业化的员工和设备,生产的提高是明显的。同时,因为仅有那些最近未感染的老母猪加入到P2+猪场,所以健康水平也提高了。采用SPP技术可以获得下列优势:
1.1通过对后备母猪的管理、分娩及营养等的专业化措施,可以提高P1猪场的生产性能;
1.2由于引入免疫坚强的母猪,稳定了P2+猪场的健康水平;
1.3由于没有或很少引进携带如PRRSV及猪肺炎霉形体病原的母猪, P2+猪场有可能清除疾病;
1.4由于减少了病原传入的危险,P2+猪场不必实行严格的隔离和驯化;
1.5提高了P2+猪场后代的均一性;
1.6通过P1、P2+母猪场的营养定制,降低了饲养成本。
2 SPP技术的应用
根据猪场规模及所有权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方案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对少于500头母猪且所有权不同的小猪场来说,可以3~5个猪场组成一个SPP单元。其中一个做为P1猪场,或多个生产者共建一个P1猪场,而其他业主在保持各自猪场饲养、管理等不变的情况下,做为P2+猪场。在养猪业主合作社中,该技术很容易在3~5个猪场内应用。两个或更多的扩繁猪场也可共建一个P1猪场,他们可提供配种前后备猪,或提供不同怀孕阶段的后备母猪,也可提供刚断奶的P1母猪。为了构成一个SPP单元,每一成员猪场的后备母猪应来自相同种质的种猪供应商。另外,各猪场健康水平相近且离P1猪场不远就更理想了。
一个有多个饲养单元的大猪场或集团公司猪场也可容易地转换成一个利用SPP技术的猪场。由于P1猪场要求更高的生物安全环境,其场址应座落在一个隔离区域内。另外,可选派最有经验的人员去管理P1猪场以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益。除P1猪场外,另一猪场可隔离出来做为二胎(P2)场。余下的猪场可做为P3+猪场。繁殖母猪可以从后备母猪生产单元移入P1猪场,待断奶后再进入P2猪场。P2猪场的母猪在断奶后进入P3+猪场。但这些母猪不能逆向移动。如果猪场因场地有限、距离及其它原因不能建立隔离的P2猪场,也可建立P2+猪场。这样的话,隔离的P2猪场优点就不清楚了。
3 断奶后猪的移动
SPP技术中断奶猪未经任何改变就进入保育及生长/肥育区。但是,P1猪场的病原微生物水平要比P2+猪场的高。这样的话,在P1猪场中有更多的病原微生物传给新生仔猪,断奶猪也携带更多的病原微生物。Dr. Moore的经验发现P1后代死亡率增加、增重下降(表1)。
可见,来自P2+猪场的断奶猪能和来自P1猪场的断奶猪隔离饲养是个理想的措施。如果不能做到的话,也可进行加药早期断奶或产前免疫和使用抗生素,这对减少P1猪场新生猪的病原微生物水平有所帮助。如果P1、P2+猪场断奶猪的病原微生物水平相似,可在相同生产流下混群饲养。
4 SPP技术的生产数据
表2显示了一个商业猪场的繁殖参数,该猪场拥有隔离的P1、P2和P3+猪场。该场采用图1(右图)所示的技术进行管理。后备母猪饲养在一个隔离的后备母猪生长舍中,在至少一次明显的发情之后转移到P1猪场,然后每次断奶后将P1母猪转到P2猪场,P2母猪转到P3+猪场。猪场实行100%的人工授精。表2中的生产数据没有显示出性能的明显提高,然而,有意思的是它显示了仅有P2猪场比P1或P3+猪场具有更好的性能。Dr. Camile Moore已报道了P2+后代的生产价值,在性能方面P2+后代要比P1后代更好(表1)。
5 生物安全性及健康的潜在提高
对所有进P1猪场的繁殖母猪均要进行严格的隔离和驯化,因为一些年轻的繁殖母猪更可能是带毒(菌)者或处于持续排毒(菌)状态。仔猪在保育期由于缺乏母源免疫经常发生多种不同病原微生物的主动感染。例如,在大多数生产体系中,PRRS病毒感染2月龄的猪。如果购买已感染PRRS病毒的繁殖母猪并在6月龄时引进猪场,那么离感染后只有4个月的时间。在这4个月内清除感染猪中的PRRS病毒是不可能的。
离首次感染的时间越长,繁殖母猪携带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就越小。那么,问题是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清除感染了PRRS猪体内的病毒呢?答案不清楚。如果P1猪场母猪在断奶后进入P2+猪场, P2+猪场的母猪至少就有12月龄。若母猪在保育期感染了PRRS病毒,那么离感染后就有10个月以上的时间了。这些母猪很可能是完全免疫的并且PRRS病毒已从体内清除了,猪肺炎霉形体或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与PRRS病毒感染的情况类似。
在SPP技术中,P2+猪场中母猪的病原微生物携带量可急剧减少,而且由于P2+猪场不断引进高免疫力、不带毒(菌)的P1母猪,P2+猪场中的某些病原微生物最终被消灭。由于没有或很少的带毒(菌)猪,P1母猪引入P2+猪场不需要严格的隔离。因此,对P2+猪场只需在饲养区采取简单的生物安全措施就足够了。
至此,仅仅是刚刚理解了SPP技术。该技术还需要更多的生产数据和健康监测来进行严格的评估,母猪的搬运及运输时的防疫问题也需要解决。但是,SPP技术至少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好处,可以降低P2+母猪场的病原微生物。
后备母猪生长舍 后备母猪生长舍
头胎P1猪场 P1猪场
P2猪场
猪场A 猪场B 猪场C
P2+ P2+ P2+
二胎以上 二胎以上 二胎以上
猪场A 猪场B
P3+ P3+
图1. 分胎次饲养时繁殖母猪的移动。
左图——仅有P1猪场隔离;右图——有隔离P1、P2猪场。
表1 保育和肥育舍中P1、P2后代的比较
P1后代 P2+后代
断奶体重(kg) 5.30 5.70
保育期死亡率(%) 3.17 2.55
保育期ADG(g/day) 412 435
保育期药物成本(CDN$) 2.15 0.85
肥育期死亡率(%) 4.31 2.95
肥育期ADG(g/day) 735 765
肥育期药物成本(CDN$) 1.82 1.01
肺总重量/地方性肺炎病变(%) 31 11
数据引自Camile Moore,Proceedings AD Leman Swine Conference 2001,p.203-206.
表2 分胎次饲养时生产参数
P1猪场 P2猪场 P3+猪场 总 数
母猪数 2545 2636 5337 10518
复配率(%) 7.6 9.8 5.9 7.3
受胎率(%) 87 86 85 86
产仔率(%) 86 83 78 81
活产数/窝 10.8 10.8 10.9 10.8
总木乃伊数(%) 2.0 1.5 1.0 1.4
总死胎率 8.5 6.4 10.1 8.8
产仔数/母猪/ 年 26.2 27.3 26.0 26.4
母猪非生产性天数/年 32 23 35 32
非生产天数(%) 8.7 6.2 9.6 8.9
断奶仔猪数/窝 9.4 9.6 9.3 9.4
活产猪断奶前死亡率(%) 12.3 11.2 13.8 12.8
断奶仔猪数/母猪/ 年 22.5 24.2 22.3 22.8
作者简介:
宋克军(1976-),男,江西农业大学2001级预防兽医学研究生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农业大学2001级研究生,330045
娄高明(1965-),男,研究员,博士,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5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