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存在的问题
1. 舍温偏高或偏低 舍温在鸡的生长发育及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育雏期舍温偏低,雏鸡扎堆,生长缓慢,易压死鸡或诱发其他疾病,正确的方法应看鸡控温。如果雏鸡分布均匀,毛色光亮,说明温度适宜;如果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皮肤干燥,羽毛粗乱,说明温度偏高;如果雏鸡扎堆,说明温度偏低,应及时调控舍温。产蛋鸡夏季舍温偏高,影响鸡的采食量和蛋的品质,严重的会引起中暑。冬季舍温偏低,鸡采食量增加,蛋重小,产蛋率低,产蛋鸡最佳舍温为15~25℃。
2. 光照不合理 光照可以提高鸡的新陈代谢,增进食欲,促进钙的吸收;影响鸡的性成熟,逐步延长光照可以促进鸡的性成熟,反之则推迟开产日龄。光照时间过长、过强易引起啄癖,过短过弱影响鸡的采食,逐日缩短光照可引起休产换羽。正确的方法是:育雏前两天实行24小时光照,以后每两天减少1小时直到自然光照为止。开产前可逐步增加光照,一般成鸡光照以14~16小时为宜,强度为5勒克斯,鸡群淘汰前3个月可增至17个小时。
3. 饲养密度大 在育雏期、育成期,业主为了降低成本,舍内设备简陋,笼位少,饲养密度大,部分鸡采不上食,饮不到水,以致鸡群强弱分明,生长慢,均匀度差,易患多种传染病。育雏期、育成期饲养密度大,对日后产蛋影响很大。
4. 喙断过重或过轻 断喙的目的一是避免饲料浪费,二是防止啄癖。正确的方法是在6~9日龄进行断喙,上喙切去1/2,下喙切去1/3,断喙前一天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每千克饲料加2毫克。为了减少应激,可用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饮水。喙断过重了,影响采食,使鸡消瘦,生长缓慢,太轻了达不到断喙的目的,易发生啄癖。
5. 舍内通风不好 温度、湿度、通风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冬季人们为了保持舍温,减少通风,结果造成舍内空气污浊,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含量严重超标,不仅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率,而且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夏季通风不良,则易引起中暑。
6. 连续应激 应激是百病之源,应激可使鸡的抗病力降低,诱发疾病。如果连续应激,或同时给予多种应激,危害性更大。如把转群、换料、免疫接种放在同时进行,往往诱发鸡群发病。为减少应激反应,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或用维生素C电解多维饮水。
7. 育雏、育成期不注意称重 育雏、育成期应定期称重,并及时和标准生长曲线对比,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营养和饲喂方法。育成期体重和体型不达标,均匀度差,该鸡群很难达到高产稳产。
8. 免疫程序不合理,接种方法不正确 各鸡场应根据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及本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按疫苗使用说明方法正确接种。但有些养鸡户制定的免疫程序不合理或接种方法不正确,有的只用新城疫弱毒疫苗饮水免疫,不用中等毒力和灭活油乳剂疫苗注射;鸡痘疫苗该刺种的偏要注射;传染性喉气管炎冻干疫苗,图省事饮水免疫等等,造成免疫失败。
9. 滥用药物 鸡群发病,不请兽医诊治,凭经验用药,盲目加大剂量;或为了省钱,减少剂量,缩短用药时间;不懂药物配伍禁忌,使疫情得不到控制,产生耐药菌株或中毒。
10. 忽视隔离消毒,粪便随便堆放 许多专业户的生产区和生活区集中在一块,不注意隔离消毒,粪便随便堆放,造成病原微生物滋生传播。正确的做法是:平时严格隔离消毒,清粪道和其他道路分开,粪便应远离禽舍,堆放发酵,鸡群淘汰后鸡舍应空置一段时间,反复消毒后再使用。
11. 轻视淘汰 在生产中会出现一部分病鸡、残鸡或低产鸡,这些饲养价值不大的鸡都应及时淘汰,避免造成更大的浪费。
二、 原因及防制对策
1. 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养鸡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满盘皆输。目前在养鸡业较发达地区,良种、饲料、疫病防治技术和服务体系都较完善,而管理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养鸡业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
2.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经济落后,受客观条件限制,许多养殖专业村,把众多的专业户圈定在一起,场挨场、户连户、房连房,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加上财力紧张,设备简陋,密度大,给科学管理增加了困难。
3. 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现在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在基层从事养殖、管理工作的很少,搞养殖的缺乏技术,有技术的又不在基层从事养殖,技术推广到基层就脱节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大力宣传,使大家认识到搞好管理工作是提高养鸡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认真学习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国家应集中财力,集中使用,重点在基层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第三,国家对养殖业应像其他行业一样,实行准入制度。开业前必须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获得资格证明,对无技术能力和经济基础的专业户,不予从业,避免对国家和个人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