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艺术 » 正文

企业老总该拜谁为师?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好的老师,应该是懂得“因材施教”的,好的学生应该会“因材求教”,拜师学艺前,最要紧的是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寻“因材施教”的好老师

  近些年来,企业的老总们越来越表现出好学习的姿态,既舍得花钱参加各类培训,又敢于高薪聘请专家大师担任咨询顾问。于是乎,针对企业老总的培训班在漫天高价声中新鲜出炉,一批套着神的光环的“管理大师”,伴着管理法宝、制胜经典闪亮登场。

  在这个事事讲究效率的时代,国人制造“管理大师”的效率和热情,可能远超过做其它事。而且这些大师们是“老的不去,新的照来”,似乎每年都有好几位外来(以美、日为主,也包括港台)的管理学者或顾问,被冠上“管理大师”的头衔,每年顶着大师的帽子,远渡重洋来捞金,并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国产的大师们在包装自己方面一点也不逊色,每年也如同演艺明星走穴般四处招摇,好不热闹。

  毋庸置疑,那些被尊称为大师的管理专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令人肯定的成就。但是,在这些专家学者中,仍然有成就高下的区别。若是一个人因为曾在名校教书,或是因为出了一本管理畅销书,就可以被称之为大师,那么“大师”一词也未免太泛滥了。正由于“大师”一词的轻率滥用,因此这个名称似乎已经不足以形容像彼得·杜拉克这样影响深远、成就卓著的管理学者。所以,就曾看到有人形容某位管理学者是“大师中的大师”。

  这种大师充斥的现象,固然与国人滥用名词、擅于造神有关,但现阶段的企业老总们缺乏评判鉴别能力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是造成此一现象的重要因素。当大师多到令人无所适从时,也正反映了我们的彷徨无助,不知如何独立自信。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们从来就有尊师重学的传统。随着市场环境的规范,竞争的激烈,企业经营中的浮尘和泡沫也已渐渐消退。创业型的领导者们在舞完三板斧之后,感觉难以驾驭大规模企业的规范化运作,积极地拜师学艺,本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谁能教你,你又该如何学?供给丰富的年代,选择机会多了就会有困惑。企业老总面对汗牛充栋的管理理论、管理大师,少不了有点晕头转向。该学谁不该学谁,自然也就成了问题。

  大凡好的老师,应该是懂得“因材施教”的。好的学生是否也应该会“因材求教”呢?拜师学艺前,最要紧的是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连自己该上几年级都没弄明白,就依着老师的名头大小,不考量自身的条件需求,专捡名师的门下拜,效果如何不言自知。

  做“因材求教”的好学生

  对于急于求学的企业老总们,首先要善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的组织处在什么阶段?问题的症结何在?其次要做好迎接变革的准备,建设起开放的平台,让所学新知能够在组织内生根发芽。学习本身不是目的,能够学以致用才会有实效。现实中满嘴新名词新理念,干起事来依然老套路的企业老总并不少见。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概念,绝非单一管理大师所独创,而是他们融汇已有理论,再结合研究实际所得的结果。现阶段,管理学界一下造出许多新名词,其实流行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时下有些流行的理论有如“皇帝的新装”,谁都在说好,真好假好,只有用过的人心知肚明。但没有药效的丸子若被错以为是安眠药,有时也常能对失眠症的患者发挥安眠的作用。而许多管理理论,就如同没有实际药效的丸子,一个理论即使没有什么实质内涵,但如果大家都相信它有内涵,它就有内涵。纵使新瓶装旧酒,老总们仍深信换了包装,一定就是换了配方。

  管理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就是“人”的管理,只要“人性”不变,管理的基本道理就不会变。因此,两千年前的“大师”老子、孔子、孙子,至今仍值得老总们用心研读;三十年前,彼得·杜拉克所写的《有效的经营者》一书,今天仍然很具实用价值。王阳明《传习录》说:“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各家理论如同各种菜色,我们不必在意是否为大师所作,也无需对一种理论全盘接收,重要在于能消化吸收,撷取适用于自己的部分。

  与其每隔一阵子就赶时髦地追捧流行的大师,不如仔细咀嚼经典著作的精义,彻底地执行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