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市场在期待什么?

  
来源: 粮油市场报    作者: 特约分析师 聂波   时间: 2025-10-23

因美国政府停摆,美国农业部目前尚未公布美豆出口消息,但压榨端利好提振美豆盘面。中美贸易问题悬而未决,市场对中国不再进口美国大豆存在担忧情绪,CBOT大豆低位震荡。降雨天气导致国产大豆收割延迟,大豆品质差异较大,高低蛋白大豆价格走势分化。

CBOT大豆将呈低位震荡态势

近期,中美贸易问题悬而未决,市场对中国不再进口美国大豆存在担忧情绪,尤其是在上一轮阿根廷降低大豆出口关税以及南美新作大豆播种偏快的背景下,CBOT大豆主力从最高的1030美分/蒲式耳跌至最低的1002.5美分/蒲式耳。

由于美国政府停摆,美国农业部尚未公布美豆出口消息,但是压榨端的利好提振美豆盘面。根据NOPA的数据,2025年9月美国大豆压榨1.97863亿蒲式耳,高于市场预期的1.8634亿蒲式耳,是历史同期最高的。尽管9月比8月少了一天,但是压榨量仍然比8月高出800万蒲式耳。在过去几个月中,有新的工厂投产,每日压榨量从612万蒲式耳提升至660万蒲式耳。

图1:美国大豆月度压榨量(万吨)

数据来源:NOPA,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尽管压榨量较高,但是豆油库存与8月基本持平,9月库存为12.43亿磅,8月份为12.45亿磅,美豆油大部分需求增量流向生物柴油。特朗普暗示美国将不会采购来自中国的废弃油脂,而之前对于进口原料以及生物燃料的补贴还未确定,这将利好美豆油在美国生物柴油中的消费。

图2:美豆油消费量(万吨)

数据来源:NOPA,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根据EPA7月数据,美豆油在生物柴油原料中的占比提升至37%。在2026年美国生物柴油合规义务量大幅增加、美豆油仍然获得补贴以及压榨产能增加的背景下,旺盛的压榨需求仍将支撑美豆,并使其不会长时间跌破1000美分/蒲式耳。

南美种植局势施压美豆盘面

截至10月10日,2025/2026年度巴西大豆播种进度为12.48%,上周为9.15%。随着巴西中西部地区迎来降雨,有助于大豆种植的持续进行,种植进度高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巴西较快的播种进度,意味着收割也将偏早一些,这样留给美豆的出口窗口期更短,当前南美种植局势施压美豆盘面。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测,2025年10月至12月发生拉尼娜的概率超过70%。然而,当前南美天气并未出现反常。除非中美在韩国举行的APEC峰会传出积极消息、南美大豆主产区出现极端天气以及美国政府停摆情况有所改变,否则,短期内CBOT大豆仍将呈现区间震荡态势。

天气导致国产大豆收割延迟

国内东北大豆主产区在生长期先遭遇干旱和少雨,后期雨水偏多,目前多数地方已经收割完毕。主产区收获前后的天气变化,导致新作大豆质量、规格和蛋白含量不及预期,低蛋白含量大豆占比增加。

截至10月17日,黑龙江新季大豆39%以下蛋白毛粮收购价为1.75~1.80元/斤,40%蛋白毛粮收购价1.95元/斤,41%蛋白毛粮收购价2.00元/斤。而在节前的9月30日,39.5%以下蛋白毛粮收购价为1.87元/斤,39.5%以上蛋白毛粮收购价1.95元/斤。低蛋白大豆价格相比节前下跌0.10元/斤左右,而高蛋白大豆价格表现相对坚挺。

9月份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多个地方遭遇持续降水,而这些地区大豆上市时间基本接近,降水不仅影响收割进度,也导致新作大豆水分偏高,受浸泡的大豆出现霉变等品质问题。下游豆制品企业采购谨慎,需求端暂时未见明显回暖。

截至10月17日,湖北荆州地区43%蛋白大豆毛粮收购价为2.60元/斤,而节前的9月30日价格为2.30元/斤。阴雨天气导致收割进度偏慢,大豆品质差异较大,好品质大豆相比节前价格上涨,但品质差的大豆不能转为食品加工,大多流入大饲料用途中。

国内高低蛋白大豆价格分化

东北以外的南方产区,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20%,雨水天气又导致大豆出现减产,目前市场预计南方产区减产超过100万吨。南方地区主要是高蛋白大豆,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高蛋白大豆货源紧张的状况。与之相对应的是,低蛋白或品质差的大豆货源供应宽松。

前期中间渠道库存偏低,贸易商大量收购东北地区高蛋白大豆。此前市场预估今年国内大豆产量达到2100万吨,相比去年增幅不大,南方地区出现减产后,最终国内大豆增产幅度或不及预期。

10月15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投放大豆4.3万吨,成交率不到70%,成交均价3900元/吨。溢价水平偏低,反映出当前终端市场对高价的实际接受程度有限,食用消费不佳。

随着南方地区大豆收割的推进,高低蛋白价格将会继续分化,高蛋白货源相对偏强,低蛋白货源价格偏弱。另外,俄罗斯大豆即将入市,也会限制国内大豆市场的价格表现。

四季度国内进口大豆到港较多,国产大豆涨价过多后很难大量流入压榨领域。目前,南方地区大豆减产不足以大幅改善供需宽松的基本面。中长期关注南方地区大豆实际产量,以及天气转凉后终端豆制品消费对价格的支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