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八月上半月国内饲料行业信息汇总

  
来源:     时间: 2025-08-20
 玉米

2025年8月上半月,国内玉米价格震荡偏弱

-供应端压力集中-:8月上半月东北贸易商为给新粮腾库,近期出库积极性显著升温,吉林等地库存下降;华北玉米零星上市,叠加陈粮出库,短期有效供给增加;高温高湿天气缩短玉米储存周期,持粮主体加大销售力度。

-需求端疲软不振-:8月上半月由于小麦相较玉米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华北等地饲料企业仍在大量使用小麦替代玉米,玉米的饲用需求减少。预计9月底新玉米大量上市前后,小麦才会逐步退出饲用领域;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库存相对充足,多以消耗现有库存为主,“刚需采购,随用随买”占主流策略,新增采购需求有限。
微信图片_2025-09-03_163624_324



图片

豆粕

2025年8月上半月,国内豆粕价格冲高回落

-供应端成本抬升主导涨势-:8月上半月南美大豆升贴水快速跳涨,美豆期价三日反弹4%;港口+油厂大豆库存自1479万吨连续两周回落,豆粕库存降至100万吨附近,库存拐点削弱供应压力。

-需求端低位补库-:饲料企业物理库存周期降至7~10天安全线以下,远月基差(M2509-120)吸引力增强,8月上旬现货成交连续三日放量至20万吨以上,短线需求脉冲式释放。
微信图片_2025-09-03_163634_636


 (来源:全国畜牧总站)


二、饲料视界


43% vs 46%豆粕,真香还是智商税!

 在饲料圈里,43%与46%豆粕常被简称为“43粕”和“46粕”,它们的核心差异就在粗蛋白质含量。46粕蛋白含量高出43粕整整3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吨多送30公斤“纯蛋白”,折算后约等于额外赠送70公斤普通豆粕的蛋白量。对于配方师来说,这3%的“浓缩”可直接降低豆粕用量3%~4%,并腾出空间把玉米、小麦或油脂的占比拉高,日粮能量密度随之提升,猪禽料肉比可下降0.02~0.04,看似微小,却在万头猪场一年可省十几万元料钱。

不过,高蛋白≠高消化率。46粕多采用脱皮、低温闪蒸工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活性更低,赖氨酸、蛋氨酸的真消化率可再高出2~3个百分点;而部分43粕因工艺简单,纤维残留高,能量利用率反而吃亏。价格上,46粕通常比43粕贵80~120元/吨,若按蛋白单价计算,往往更划算,尤其在高猪价或水产高价期,价差迅速回本。

使用场景也有讲究:水产料、乳猪教槽料、高产奶牛TMR对蛋白与氨基酸平衡极为苛刻,46粕是“标配”;而中大猪、反刍育肥阶段若成本控制严苛,43粕+合成氨基酸即可“平替”。采购时别只看蛋白标签,还要关注“蛋白溶解度”“KOH溶解度”两项工艺指标。

一句话总结:差3%蛋白,差的是工艺、效率与场景,选对了才是真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