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昆虫在宠物食品中的应用

  
来源: 宠物营养与食品科学    时间: 2025-08-11

在首届宠物营养与食品学术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李松力副研究员,就昆虫在宠物食品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享,为宠物食品应用开发提供新思路。

一、背景介绍

到2050年,全球50亿人或面临粮食和水短缺,尤其是在非洲和南亚地区。我国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消费占比,从6:3:1(1995年)升级为3.5:4.4:2(2022年),我国饲料消费需求已超过口粮,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占粮食总消费需求的60%~65%。

目前,已有两千种昆虫被用作食物,全球更是有超过20亿人食用昆虫,而我国食用昆虫历史久远。昆虫作为食品有营养丰富、碳排低、饲料转化率高、人畜共患病风险小等优势。相关研究聚焦于食用昆虫体内的蛋白质、氨基酸、抗菌肽、脂肪酸和壳聚糖等营养物质,以及昆虫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二、产业调研

2018年到2022年,全球昆虫蛋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32.6%,预计到2029年,全球昆虫蛋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2.1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5%。

就产品类型而言,目前黑水虻是最主要的细分领域,占据大约62%的份额。

就应用对象而言,目前狗食品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占据大约63%的份额。

三、相关法规标准

2017年5月,瑞士成为欧洲首个公开销售昆虫食品的国家,允许蚂蚱、黄粉虫、蟋蟀为食材;2018年,欧盟《新食品法案》要求昆虫必须经过批准才能食用;2020年7月,欧盟首次批准黄粉虫;2021年11月,批准蝗虫,2022年2月继批准蟋蟀,用作食物原料;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修改饲料禁令的立法,允许使用加工动物昆虫蛋白来喂养家禽、猪以及其他非反刍动物等。

美国饲料管理协会(AAFCO)成员投票暂时批准成年犬粮中使用干燥的黑水虻幼虫,2019年,该成份首次作为潜在犬粮成分被应用并引入审查。

新加坡食品局SFA通过安全评估后,允许16种昆虫为可食用昆虫。

韩国已评估并批准10种昆虫作为食品原料,纳入到《韩国食品法典》中。

2020年,日本开始探索替代肉类(昆虫和植物类)产品的法规。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FSANZ)新型食品咨询委员会(ACNF)对大麦虫、蟋蟀和黄粉虫这三种供人类食用的昆虫进行了评估,并发表在澳新食品标准局意见记录中。

在我国,根据农业农村部第20号公告规定,宠物食品所使用的原料应符合《饲料原料目录》规定。昆虫蛋白属于原料目录“9.2昆虫加工产品”板块中的“9.2.7_虫粉”和“9.2.8脱脂_虫粉”。

四、风险

一)食用安全性

1.大分子物质——甲壳素:虾蟹壳中甲壳素含量为10%~30%,昆虫中甲壳素含量可达20%~60%,过敏体质宠物食用后可能会出现过敏现象,因而在昆虫开发利用时要做好风险提示。

2.抗营养因子:昆虫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包括谷醇溶蛋白、消化酶抑制剂、凝集素、植酸、皂苷、糖苷生物碱、氰苷、硫代葡萄糖苷草酸和草酸以及单宁等,这些抗营养物质有可能影响宠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病原菌和寄生虫风险:部分昆虫含有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竹虫肠道内可携带沙门菌、志贺菌等,食用不当会有被感染的风险。

4.昆虫毒素:部分昆虫含有有毒物质,如松毛虫幼体表的毛有毒,只有去除毒部分后才能食用。

5.过敏原:极少昆虫含有过敏原(膜翅目部分种类蛋白),食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

6.其他:用粪便和屠宰场废弃物喂养的昆虫,再被用作饲料时,可能存在健康隐患。

二)加工过程安全性

昆虫蛋白的加工常采用冻干、晒干、煮沸、干燥以及有机溶剂萃取等其中的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在昆虫蛋白的加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其生物安全性。因此,宠物食品利用昆虫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杀灭其体内外所携带的微生物。例如多次高温加工处理(如100℃热风干燥3小时、180℃微波干燥15分钟)或者有机溶剂萃取;有些对生物安全要求高的产品还可以在装袋打包后再进行一次辐照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所有微生物、害虫等。

三)阻碍因素

消费者接受度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生产技术尚未成熟、缺少标准、缺少相关法规等。

五、总结

中国消费者对昆虫蛋白接受度可能仍较低,但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和宠物健康需求升级,低敏、低碳产品有望打开市场。未来需降低养殖成本,完善法规标准,并加强科普引导,昆虫蛋白不仅是替代蛋白来源,更将重塑宠物营养底层逻辑,引领行业向可持续化、功能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