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小麦主产区接力发文 严查各类毁麦现象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2-05-12

5月10日,农业农村部回应网传小麦青贮视频,相关负责人表示,“五一”期间就已迅速部署核查核实,并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现象,农业农村部还公布了热线电话。作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河南、河北等地农业农村厅也于5月10日前后接力下发紧急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5月11日,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的最新反馈指出,目前尚没有确认到反映相关问题的实质线索。

收割小麦青苗,用作青贮饲料,这样的网传视频为何引发普遍关注?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多位常年种植小麦的种植户及农业专家,试图探讨争议背后的原因。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明确指出,即便纯粹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小麦被作为青贮饲料的现象也“极不常见”。

部门回应:电话反馈很多但尚无明确线索

5月10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就毁麦问题公布热线电话(010—59191312)。5月11日下午,新京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获悉,截至目前,通过热线,农业农村部已陆续接到很多来电反馈,但是尚没有收集到明确的毁麦线索。

同时,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早在5月8日,当地农业农村厅就已发布《关于严禁任何毁麦事件发生的紧急通知》。根据这份紧急通知显示,河南小麦已经进入灌浆期,为增粒重保产量的关键期。河南农业农村厅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认识小麦是主要口粮,绝不能用于青贮饲料,并要求从现在开始到麦收结束,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各地要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力量,对涉及毁麦或小麦用于青贮饲料事件开展彻底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河北农业农村厅于10日召开紧急会议,目前情况仍在排查中。5月11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也对外公布毁麦问题举报热线,用于群众及时举报青贮小麦、毁麦开工、毁麦种树等各类毁麦情况,以及养殖企业收购青贮小麦用于饲料、青贮收获机械用于收割青贮小麦的情况。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对在田小麦进行全面排查,对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问题坚决予以制止,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记者11日下午也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了解到,截至目前,还未接到举报线索。据工作人员介绍,若发现毁麦情况,将会在第一时间制止,在后期也将继续建立耕地用途管控的长期监管制度。

种植大户:不会卖青苗,舍不得

网传的视频中,收割机开进青翠的麦田,绿色的麦秆,带着同样碧绿的麦穗,在收割机的割台下被斩断,随即化为齑粉,从出口倾斜而下。而这里倾倒出来的,原本应该是金黄色的麦粒。“看着心酸”,该种植户说。

在各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视频都可以轻易搜到。但新京报记者发现,大多数视频没有标明拍摄地点和拍摄时间,部分说明地点的,则笼统称山东、河南、安徽等多个小麦产区。

这些视频是否真实?又是否为今年刚刚发生的事情?此外,视频中的小麦,是否是普通小麦?一位山东种植大户告诉记者,他从没看到身边有人把小麦当青贮饲料卖掉,只是偶尔听说有这样的现象,“如果是我,肯定不会卖青苗,根本舍不得。”

河南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已经开始严格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的现象,但他没有听说身边有卖青贮小麦的同行。

另一位农场主则表示,他倒是听说过这样的消息,有人把青苗当青贮饲料卖掉了,1200元一亩,卖了400多亩,但也只是耳闻,没有看到现场。

粮食成长:今年的小麦格外珍贵

网络上传播的小麦青贮现象,是否真的遍布各地,目前仍无确切的消息。从网上看,有些视频没有时间地点,很难判断是否为今年拍摄的,有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一些农机生产者炒作的可能,甚至有些视频明显可以看出并非在国内拍摄的。

有声音认为,网传视频或是刻意炒作,在采访农业农村部门时,负责人也提及这其中有网络炒作的成分。

为什么真正的小麦种植大户会“舍不得”卖掉青苗做小麦青贮?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小麦来之不易。

包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份的黄淮海麦区,种植的主要是冬小麦,一般9-10月播种,来年5-6月收割,生长期超过200天,占据了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

从一粒种子,长成一株成熟的小麦,在冬季来临之前,要经过播种、出苗分蘖等阶段,同时,需要数次浇水、施肥、打药等。在冬季,小麦停止生长,度过漫长的冬季,于来年立春前后开始返青,经历返青、起身、拔节、抽穗、扬花、灌浆等阶段,最后才能成熟。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战胜春天的倒春寒、夏季的暴风雨等天气灾害,同时还要和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抗争。

每一次丰收都来之不易,都是无数辛劳和汗水浇灌的成果。今年的小麦,更是格外珍贵。

“去年秋季,冬麦区的许多地方遭遇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今年普遍出现了弱苗的情况。”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告诉记者,从去年播种前,农业农村部就安排全国的专家,分赴各地,专人专班,分片负责,指导各地排水抢播,弱苗促壮,保夏粮丰收,这个行动从去年播种前开始,一直在进行,直到收获为止,“农民付出了200多天的辛劳,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持续支持,眼看就要收获了,还有20多天,晚的也就一个月,如果真的做了饲草,就太可惜了。如果真是炒作,显然也是极不合适的。”

专家释疑:小麦根本不适合做饲草

小麦个子不高,如果作为饲草,产量明显较玉米等常见的饲用作物低,是否真的具有做青贮饲料的价值?

答案是否定的,小麦被作为青贮饲料的现象“极不常见”,“即便从单纯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小麦也不适合做饲草。”刘录祥介绍,“小麦长得矮,生物量不高,一亩地最多只有2吨左右,而成熟的饲草专用品种产量远超小麦。更重要的是,相比专门的饲草品种,小麦的管理更加精细,肥料等投入更多,这也就意味着,它的成本太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饲草品种中,确实有一种和小麦有亲缘关系的品种,即小黑麦。刘录祥介绍,小黑麦是小麦和黑麦远缘杂交成的品种,具有抗旱、抗寒、耐盐碱、耐瘠薄等特性,在我国黄淮海及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秋播,也可在南方冬种,主要作为青饲或干草使用。

小麦和小黑麦的幼苗很像,不易区分,但成熟体差异很大,“小黑麦可以长到1.6米到1.8米,饲草产量非常高,每亩可以达到4吨-5吨,是很好的青贮饲料。同时,因为抗逆性较高的原因,可以粗放管理,种植简单,而它耐瘠薄的特性,使它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刘录祥说。

小黑麦的生长期,也适合做其它饲草青黄不接时的替代品,刘录祥介绍,小黑麦和小麦的生长期基本一致,5-6月会进入灌浆、乳熟期,营养丰富。而此时,其它常见的传统饲草,如青饲玉米和甜高粱禾谷类作物,才刚刚播种,苜蓿等豆科作物也刚出苗。

和网传视频中以小麦做青贮饲料的方式相比,小黑麦明显更有优势,为何还要用投入更高、效益却更低的小麦做饲草呢?

粮农算账:卖到1500元,可能真有人动心

网传视频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农民种粮收入不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人对粮食深厚的情感,珍视粮食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这也就不难理解,几则尚未证实、甚至有可能是炒作的视频,为何引发了如此激烈的反应。

在记者采访中,多位种植大户表示,对网上的视频早有关注,虽然身边并无类似现象,但并不排除在极端情况下真有个别人这么做。

有种植户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一亩地上,一年两季,先种冬小麦,再种水稻。其中,肥料的投入,大约需要三包复合肥,两包尿素,总计在800元左右;两次旋地,共120元左右;灌溉用电费10元左右;收割费两季120元左右;机插秧需要80元;农药总共240元左右;两季种子90元左右;飞防的人工费,100元左右;土地流转费1000元左右。总成本大约2570元。

那收益如何呢?2021年,小麦收购价为1.2元左右,以亩产千斤算,收入为1200元,水稻收购价为1.3元左右,以亩产1300斤算,收入为170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年的收入大约为2900元,减去成本,每亩地一年的纯收入,只有300-400元。

“收益好的的时候,一亩地一年能赚到400-500元,也就是在外面打两天工的收入。”这位种植户告诉记者,最大的成本是土地流转和农资,尤其是农资价格,这几年涨得特别快。以化肥为例,两年前一亩地需要的化肥,大约在450-500元,现在涨到了800元。而今年,他拿到的农资补贴只有每亩30元。“如果卖青贮,一亩地要是如网传视频那样卖到1500元,可能真就有人动心了。”

杜绝毁麦:呵护麦苗要成为全社会共识

在农业农村部的回应中,除对小麦青贮进行严查之外,还明确提出,严查毁麦开工现象。

记者从多地农业部门了解到,确实已经接到通知,并开始逐一排查。一些产粮大省,也已明确发出通知,严禁毁麦开工、毁麦占地。事实上,类似的文件、通知,几乎每年都会有,但是毁麦占地、毁麦开工的事件仍屡有报道,类似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14亿人的粮食安全,人人有责,任何人都无权肆意毁坏青苗,肆意毁坏农田。”朱启臻说,“要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民对粮食的情感,防止因为这样的事情,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粮食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口粮,要珍惜再珍惜。”刘录祥说,“国家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去培育良种,推广技术,保护耕地。我们的农民,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种植粮食,呵护幼苗。杜绝毁坏青苗,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开工建设固然是正常现象,但不能等到收获之后吗?可能就是几十天的事情,为什么等不了呢?”

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多端,新冠疫情影响持续叠加,粮食安全的问题愈发重要,刘录祥表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更应该人人都增强保护粮食生产的意识,为粮食生产提供更好的环境,把保障粮食安全,真正当成头等大事。

保障粮农:让真正愿意种地的人赚到钱

让种粮的农民有钱可赚,保障农民利益,就是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也是保障14亿人口粮安全的根本。

  “过去这些年中,我们国家出台了那么多政策和措施去保障农民利益,但农民的利益,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更完善的保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说,“网传的视频,只是极个别的现象,甚至可能是误传或炒作,但为什么会引发那么多的讨论和争议,我们都相信,评论中那些要效仿的说法有些过激,只是情绪化的表达,不会真把没成熟的小麦当成青贮饲料去卖。但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这是值得思考的。”

  网上的争议,是否会影响种粮者的积极性?又如何解决情绪背后的问题?朱启臻说,“不管是真卖还是情绪化表达,都不应该去责怪农民。出现这样的现象,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反思,不管是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还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要怎样做才能真正让种粮食的人有钱赚?同时也要考虑,怎样才能让真正的农民去种田。”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也在不断提升,近些年来,我国着力推动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农业集约化,并非以农民为主体,“有的地方政府贪大求全,盲目引入工商资本,把土地集中起来,流转给工商资本。资本是逐利的,如果地荒着就能赚钱,资本肯定会这么干。但农民不会,真正的农民,哪怕赔钱也要种,今年赔钱,明年还是会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就应该赔钱种地,而是说,要让那些真正愿意种地的人能种地,让真正种地的人赚到钱。”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