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国内生猪(外三元,下同)价格报13.32元/公斤,创今年新低及近一年新低,这一价格已经低于部分上市猪企的现金养殖成本。三季度以来,猪价持续走低,上市猪企8月销售收入普遍同比下滑,反映当季度全行业承受的业绩压力。
9月以来,生猪价格直线下跌,在跌破14元/公斤关口后仍未企稳。截至14日,生猪价格报13.23元/公斤,同比下跌31.2%,环比下跌3.62%,较年内高点跌去20.1%。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六轮“猪周期”,也是历轮周期中,价格波动与周期波动最不明显的一轮周期,猪肉价格整体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并且自本轮猪周期走出底部以来,猪价没有出现明显上涨。
回顾今年猪价走势,春节前受消费备货影响,生猪价格创下年内最高的16.67元/公斤,随后一路下跌,于6月中旬(消费淡季)跌至13.96元/公斤。6月下旬,猪价迎来一波触底反弹,7月初报15.3元/公斤,20天内反弹近10%。这波短暂反弹并未改变猪价下行趋势,随着夏季猪肉消费淡季来临,价格一蹶不振。
需求端,目前虽然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但经济复苏节奏缓慢,餐饮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居民消费习惯改变,对猪肉的需求增长乏力。同时,牛肉等替代品价格低位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猪肉消费。
生猪供强需弱格局是猪价低迷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今年5月底以来,生猪养殖行业指导与调控政策频出,6月,有关部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7月,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指出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涌益咨询数据显示,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0.07%,其中,中大养殖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0.02%,增幅较前几个月已明显收窄。然而,生猪价格依然持续下跌,说明能繁母猪当前的调整幅度或仍不足以扭转供需格局。
“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传递到商品猪出栏量需要10个月左右时间,这意味着短期内供给压力难以根本缓解。加之生产效率提升抵消了部分存栏下降的影响,减产效果最快可能要到2026年一季度才会明显显现。”某农业分析师说,“短期看,降低生猪出栏体重是比较直接的控产方式,出栏均重降低直接影响的是当前1~2个月内的猪肉供应量。当行业开始普遍降低出栏体重,意味着养殖端正在通过‘少增重’的方式来即时减少猪肉产出,是对当前过剩供给最直接、最快速的反应。”
“考虑到生猪价格已跌至13~14元/公斤,预计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上涨空间则取决于产能去化,目前看产能调控是影响短中期生猪养殖产业走势的关键。由于去年能繁母猪补栏的推动,我们预计今年三季度的生猪供给同比有所回升,猪价表现将较弱,生猪养殖盈利承压较大。四季度的猪价或将决定上市猪企下半年业绩表现,关键还是看产能调控落地效果。”前述分析师补充。
大地期货认为,第三季度养殖端过渡至降重释压阶段,供应压力不断兑现,而淡季需求弱势,猪价走低。受现货跌价影响,育肥环节利润进一步减少;仔猪季节性补栏窗口期结束价格下行,销售仔猪利润缩窄至水平线附近。展望后市,需求端有节日和传统备货的季节性旺季预期,而当下库存压力程度已有所体现,至年底供给端还会持续累增,猪肉供需预计仍旧偏宽松。供应持续施压下后续猪价难言乐观,预计养殖利润表现偏弱;仔猪下行至成本线附近,出栏利润有短时转亏风险。
卓创资讯预计未来一周全国行情或呈先止跌微涨、后小幅下滑、再短暂趋稳的态势。供应方面,生猪供应量或仍然充足,多数区域仍然存在下降空间。部分低价区已接近成本线,猪价下降空间减小,或使得全国均价降幅收窄。华南个别区域生猪外销难度大,且本地出栏积极性高,价格或继续成为全国低价区。需求方面,目前屠宰企业反馈下游白条走货速度较慢,屠宰量有下降的动作。随着价格持续下降,成本跟随下调,部分企业或加大分割量,局部宰量或止跌回升,但与供应增幅相比有限。
来源:第一财经、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