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牧食品产业面临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加之新一轮AI主导的技术变革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和压力。但挑战和压力越大,转型升级进步的进程就越快。水深才能行大船,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在我国北方地区,正大的一座现代化猪场里,每头猪的耳朵上都别着一枚拇指大的智能耳标。
这个会“说话”的装置,正24小时监测着猪只的体温、运动轨迹。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像“急诊科AI医生”一样,向千里之外的正大数字管理中心发出警报。
另一头,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事业数字化管理中心,巨大电子屏上,全国数千个养殖场的实时数据如星河般流动。指尖轻点,画面便可从东北的猪场,切换到西南边陲的大型现代化蛋鸡一体化养殖基地。这是正大集团正在实践的“农业4.0”图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并首次引入“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明了以现代科技重塑农业生产力的战略方向。“作为一个百年企业,40年在中国成长的企业,面对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大集团正积极推进以绿色、科技驱动为主体的新农业4.0项目,采用全链条的数字化,大力推进种养结合,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深耕农牧食品产业近30年的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白善霖,用这样的开场白,勾勒着对新农业的畅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表示:“当前,农牧食品产业面临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加之新一轮AI主导的技术变革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和压力。但挑战和压力越大,转型升级进步的进程就越快。水深才能行大船,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事业的数字化管理中心
一、“AI正重塑农业全产业链”
中国新闻周刊:AI在农牧食品产业的哪些环节最有用武之地?
白善霖:AI与智能化技术已贯穿农牧食品产业全链条,可以说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个环节均能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效率提升与模式革新。具体来说,种地的田间作业、饲料生产、养殖场、屠宰厂的自动化加工与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全程追踪,还有超市里的智能库存,以及个性化推荐,整个流程里 AI 和智能化技术都能派上大用场。尤其在养殖板块AI、智能化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大的农牧食品产业链条长,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要抓住 AI驱动的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机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融合步伐。这样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让整个产业链更可持续,实现二次升级。
中国新闻周刊:就生猪养殖而言,智能化释放了怎样的效益?
白善霖:正大在全国有数千个分散布局的农场,过去依赖人工填表、层层汇报的管理模式效率很低。现在,我们搭建 “数字管理中心”,用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把每个生产单元的数据实时传到总部,实现实时、统一、高效、透明的精细化管理。依靠智能设备,一名养殖人员就能管理上万头生猪,效率提升很多倍。猪舍里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猪只健康情况,充当“数字医生”。AI 摄像头还会抓拍人流、车流、物流进出猪场的洗消杀毒流程,没按规范操作就会被预警处罚,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举个例子,在偏远地区农场,常出现的断电断水等异常情况,过去靠人工巡查,发现问题要滞后几小时,现在系统能秒级报警,各级主管实时跟踪处理进度。这种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饲料和生猪养殖的运营效率,还通过数据实现精准决策,为企业持续有效经营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正大集团智慧猪场
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农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担心农民的参与度会随之减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白善霖:这确实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同工业4.0时代,机器替代人工引发伦理讨论一样。农业现代化旨在提升生产要素转化效率与农产品品质,在此过程中劳动力数量减少不可避免,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与现有农民的关系。中国拥有7亿农民,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的国情。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虽有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质量上仍有差距。同时,我国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特殊挑战: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留守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5岁以上,且普遍缺乏技术,难以适应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如何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牧食品产业现代化模式,推进产业生产力现代化,同时兼顾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进程的成果,构建新时期新型生产关系,避免出现产业资本抢夺农民饭碗的现象,是现代企业的历史使命。为此,正大集团多年积极探索创新实践,适合中国农情、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政府、正大、银行、农民合作社”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创新产业组织与投融资平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牧食品项目,同时将项目转化为农民的共同资产,让农民成为现代产业的资产的所有者。正大集团负责项目的计划、建设和租赁经营,承担全部生产和市场风险,农民获得长期可持续的稳定收入,确保他们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这种发展模式在十多年前开始的北京平谷区300万只蛋鸡项目中获得成功实践,之后在十多个省市多个产业中广泛推广,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中国新闻周刊:有观点认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挑战不是资金,而是缺乏年轻人加入。您觉得该怎么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业?正大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白善霖:农业现代化要发展得好,吸引、培养、留住年轻一代农业从业者,也就是新农人,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长期特别关注的重点。毕竟很多工作还得靠人来做,比如疫病经过机器初筛,接着就需要一线兽医及时到现场临床干预等等,农业发展的核心还是人。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和不少大学的农学院、商学院展开深度合作,从教育源头就介入人才培养。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我们在内蒙古有个100万头猪的 4.0 产业项目,对人才有需求,我们与学校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合作计划,建立多重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联合开办本科学历的产业班,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为的人才。除了和高校合作,我们内部也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学生刚毕业,很多技能还达不到岗位要求,需要二次培训。就拿养猪行业来说,我们和世界顶尖的养猪培训体系合作,办过两次长达 6 个月的培训,单个人的直接培训费用达三四十万,这么大规模、长时间的培训,在世界养猪领域都很少见。我们不仅重视各级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视产业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比如,随着工业和商业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城归也就是回乡人员日益增多,十年前我们就提出要积极吸纳城归人员。他们在城市工厂接受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积累了工作经验,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已经是产业工人了。把他们引回到正大的现代化产业项目,经过培训,就能成为现代农业 4.0 的产业工人。这项工作我们已经推进多年,更多人已经成为项目的中坚力量,效果很不错。
三、“责任驱动可持续”
中国新闻周刊:在当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
白善霖:中国农业现代化正面临全球罕见的复合型挑战,既要突破生产效率的“卡脖子”难题,又要破解7亿农民切身利益的世纪命题,还要应对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日益增长的期待。社会责任不是现代企业的附加题,而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构成,是必选项。我们长期以来遵循正大集团“利国、利民、利公司”的经营原则,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模式之中,每一个项目都要求必须做到“三利”,这已经成为正大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正大集团百年事业持久经营的核心要素。
中国新闻周刊: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期待是什么?如何看待未来 5 年的农业发展机遇?
白善霖:关于未来农业的憧憬,我希望随着生物技术等经典产业技术与数字技术和AI技术的快速深度融合,农业从业者能像人工智能、互联网工程师一样受人尊敬。提到农民,年轻人眼里不再是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场景;说起养猪,也不再是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而是鲜亮整洁的恒温猪舍,AI操控的智能生产线。展望未来中国农牧食品产业,正大进入从规模驱动的数量型产业经济为主,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质量型发展为主的全新发展时期转变。在内外部多重压力下,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演进,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效率红利将进一步释放,这将为现代企业发展提供日益广阔的空间,我们正大对中国农牧食品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正大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