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两会上这些养猪相关的“硬核”提案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0-05-26
继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后,“恢复生猪生产”又出现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今年两会上农业领域的热点。
 
 
乔晓玲:提前制定生猪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乔晓玲建议提前制定生猪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就此提出了四条政策建议。
乔晓玲认为,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有三大重要前提条件需要通过科学制定生猪产业发展规划来确定。一是科学界定限养禁养区;二是确定生猪养殖集中区;三是确定中小散养户布局。乔晓玲认为,确定了以上三大前提,随后才能有效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为此,乔晓玲提出了四条政策建议。一是抓紧制定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鉴于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现状,建议提前组织力量制定全国生猪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当前各地生猪复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抓紧制定生猪限养禁养区国家标准。鉴于前一阶段各地出现的随意扩大限养禁养区的问题,以及限养禁养的环保要求,建议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划定限养禁养区的统一规范,为制定生猪产业规划和“省负总责”提供法定依据。
三是开展生猪养殖集中区专题研究。鉴于屠宰加工要向养殖集中区转移和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建议组织原生猪主产省、销区城市等有关方面研究屠宰加工转移的实施方案和活猪调运的具体路径,为制定并实施生猪产业规划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奠定基础。
四是在养殖集中区专题研究和生猪限养禁养区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发布全国生猪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各地确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中小散养户的布局,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有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刘永好:双疫情影响下加速恢复生猪产能,实施综合性提振复产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同样提交了有关恢复生猪产能的提案。在《关于双疫情影响下加速恢复生猪产能,实施综合性提振复产措施的提案》中,刘永好建议,在恢复生猪产能时,还也可考虑从国家层面设立生猪产业发展母基金或发行特殊国债、支持养猪用地“聚零为整”、加大养猪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产能恢复期的跨区域协调等。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提交了3份提案,涉及完善建筑机器人政策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海外农业、打造无人农场以及职教扶贫等领域。杨国强指出,随着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不断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快布局“无人农场”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自动化水平,将成为占据全球农业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乔晓玲表示,“人造植物肉”国标已立项,基本框架和思路已定,除了植物肉基本标准之外,还将新增碎肉、丸子、香肠不同系列产品标准,“一般立项后2到3年即可出台。”机构预测,2040年全球人造肉市场份额将达到肉类消费的60%。面对如此庞大市场,乔晓玲建议加大人造肉产品研发,“只有产品可行,品种丰富,进入大规模生产成本下降,才会迎来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受访时表示,针对新冠疫情发生后出台的野生动物禁食政策,他通过调研发现,禁令出台后,部分人工野生动物养殖专业户不知应该何去何从。因此他建议,人工野生动物养殖应名单清晰,让人工野生动物养殖专业户知道哪些动物能养、哪些不能养,并加强规范管理。
 
刘木华:推出生猪期货 缓解猪周期
 
长期以来,“猪周期”是困扰我国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如何有效破解这个难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建议推出生猪期货,鼓励更多人研究生猪养殖,让供需信息更为透明,有利于缓解猪周期。
刘木华认为,造成猪周期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一是当前国内养殖行业供需双方的信息相对不透明;二是生物安全原因,包括非洲猪瘟等都会使价格发生波动;三是生产模式以及生态环保政策影响等。
刘木华建议,要下大力气促进生猪养殖户、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准确数据的采集,打通信息孤岛,形成大数据体系,加快国家层面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相关方面应对市场变化及时预警提供依据。
“要着力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国家层面专业组织直接监测重大疫病(如非洲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的机制,负责随时随地收集疫情信息,防止瞒报漏报,及时发现地方领导担当不力、瞒报疫情问题。
 
秦英林:让河南成为全国肉食品核心区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表示,河南发展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土地多,平原多,我们河南一个市的养殖用地赶上长江以南一个省的养殖用地。”
同时河南养殖业也具有国际竞争力。首先在智能化方面,从纯手工、机械化到智能化,河南水平已经赶超国外发达国家;其次在环保方面,现在河南新设计的养猪场不仅能做到净化空气,还能将水完全回用,没有废气废水产生;最后在食品安全方面,在国家宏观综合治理下,河南已朝着欧洲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看齐。
 
在这些优势下,秦英林建议在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上,让河南成为全国肉食品核心区。
 
李小红:禁止活畜禽流通,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根据我国肉类养殖产业分布情况、冷链基础建设、冷鲜肉的营养安全特性等多方面内容,活畜禽长途调运存在疫情传播的巨大风险,而冷鲜肉比热鲜肉更营养更安全。近年来,我国冷链基础建设正在强力推进,2019年全国冷库总量和冷藏车市场保有量均比2014年增长了100%。
 
对此,湖南佳惠集团董事长李小红提议,全面禁止活畜禽调运交易,政府可以有效利用疫情契机,推动我国肉类冷鲜上市,同时将冷鲜肉流通配送体系建设作为冷链物流重点支持发展范围。如果猪、牛、羊、禽全品类能实行冷鲜上市,将有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会惠及屠宰、冷链储存及运输、生鲜电商、新餐饮、社区零售、贫困地区“山货”等相关链条产业。
 
张学武:大力支持工业领域前沿科技成果向农业领域跨界渗透应用
 
欧洲和美国隔着上万公里把猪肉运到我国餐桌上,而且是高成本的冷链物流,成本比国内生产的猪肉还低,问题出在哪里呢?
 
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认为,关键是美国、欧洲的生猪养殖业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而我国绝大部分猪农粗犷式养猪,养猪的效率极低,每公斤猪肉的饲料成本约为美国的两倍,而人工成本约为美国的五倍。
 
在张学武看来,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的工业科技成果向农业领域快速渗透。我国应大力支持工业领域前沿科技成果向农业领域跨界渗透应用,比如说,新兴的“猪脸识别”技术可将让每头猪的饲养成本降低80块钱,如果推广到全国养猪业,每年可以节约成本500亿元。
 
来源:新京报、中国食品安全报、界面新闻、中国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