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五大“抓手”助推新农村建设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8-04
     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突破口,也是内贸工作的重中之重。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说,一方面,目前农民普遍反映消费生活“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体系基础薄弱,农民“卖难”突出,直接影响农民增收。此外,农村信息化服务滞后,存在“三不”现象,即不知道市场需求,搞不清种什么;不知道卖给谁,不能扩大生产;不知道行情,卖不了好价钱。这些都延缓了农村市场化进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瓶颈。

    黄海表示,商务部已确定了几大“抓手”,有的已初见成效:

    一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逐步推行连锁经营,力争用3年时间,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构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推促农业产业化发展。该工程自去年实施以来,全国共有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试点,新建和改造5.8万个符合标准的农家店,吸纳富余劳动力35万人,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70亿元,扩大农村消费200亿元,使近1亿农民受益。今年又有一批县市进入试点行列,预计年内将新建、改造10万家农家店,使该工程覆盖全国63%县(市)。

    二是“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从今年起,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动以及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示范带动,力争完成约2000家(全国一半左右)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使农产品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环节损耗大幅减少;全国约3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使更多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

    三是“东桑西移工程”。“十一五”期间,该工程使我国中西部地区能弥补东部蚕茧产量缩减的部分,要担负起每年新增40万担蚕茧消费需求的生产供应,目标是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形成全国九大新兴蚕茧出口产区。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经济主产区,种桑养蚕比较效益高。今年将选择50个蚕茧生产基地进行建设试点,争取实现蚕茧新增产量50万担,农民增加收入5亿元。商务部将安排部分资金扶持中西部建立国家级生态优质蚕茧基地,支持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向中西部推广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单一桑蚕基地向深加工产业升级等项目。

    四是“信福工程”。商务部决定将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向农村延伸,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农民引福致富。具体包括:以多种形式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培训农民经纪人和农户骨干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能力,带动周围农民致富;聘用兼职的乡镇商务信息助理和村商务信息员,为农民查询和发布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建设“新农村商网”、扶持重点涉农网站整合农产品流通的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服务,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支持大宗农副产品集散地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五是建立农村市场监测体系。为全面了解农村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商务部建立了百县农村市场监测网上直报系统,现已覆盖近300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10%。消费品市场监测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和文化、居住等八方面;农产品监测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56个品种;农资监测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等12个主要品种;牲畜养殖监测包括猪、牛、羊等牲畜的存栏、出栏情况。为加快成果转化,商务部启动“商务天气预报”,并开设“农村版”,发布农村市场商情信息,并对重要农产品进行专题预测、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