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摘要:总结回顾了建国以来在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显著进展,这些成就为我国跃居世界畜牧生产大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展望了在21世纪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对畜牧生产将可能产生的作用。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攻方向,1:272对今后的技术应用推广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关键词: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检疫诊断技术;预防免疫技术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5130(2003)10-0001-05

  动物传染病是对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它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的损失,影响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而且某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还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尤其是现代化的养殖业,畜群饲养高度集中,调运移动频繁,更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因此,对动物传染病的防制和研究,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在兽医科学技术研究中居首要位置。动物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兽医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实力。近20年来,我国动物重大传染病的防制取得了显著进展,牛肺疫已于1996年1月16日正式宣布消灭,这是继1956年消灭牛瘟后在我国消灭的第2个动物传染病。猪瘟、鸡新城疫、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布鲁氏菌病、炭疽、兔出血症、狂犬病等一些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动物传染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猪、禽发病死亡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12%和20%降为90年代的8%和18%,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跃居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 回顾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的主要成就

  1.1马、牛、羊传染病

  我国在马、牛、羊传染病的防制技术工作中,以消灭牛瘟、牛肺疫和控制马传染性贫血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建国前牛瘟流行几乎遍及全国,建国初期在十几个省区的牛瘟疫情仍然十分严重。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牛瘟的防制工作,在全国推广应用我国陈凌风、袁庆志等研制的牛瘟兔化弱毒、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和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积极开展扑灭牛瘟的工作,到1956年全国已不再有牛瘟发生。自1949年算起,只用了6年的时间,在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养牛7 000万头以上的国家彻底消灭了牛瘟,其速度之快是世界各国所少见的,

  这为我国近代兽医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牛肺疫曾使我国养牛业遭受很大损失。吴庭训等1958年研制成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1959年又研制成牛肺疫兔化绵羊适应菌苗,经广泛应用结合封锁、消毒等措施,使牛肺疫在我国于1996年宣告彻底消灭,这是我国家畜疫病防制工作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i。

  早在20世纪30年代,马传染性贫血传人我国,在广大农村引起暴发流行,造成大批马匹死亡,对我国养马业危害极其严重。我国从1974年开始将临床综合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3种方法列入诊断该病的规程。80年代以后,相继研究建立更加敏感、检出率更高的荧光抗体、ELISA和单克隆抗体等诊断技术。沈荣显等于1967年开始将马传贫强毒用驴白细胞连续培养,并经过长期继代后,改变了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最后培育成一株毒力弱、免疫原性良好、可以用以制造疫苗的驴白细胞弱毒株。用弱毒的驴白细胞培养物或驴胎二倍体细胞培养物制成的马传贫弱毒疫苗,对马、驴接种后免疫力的产生虽较缓慢,但免疫持续期较长,免疫保护率较高。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马传染性贫血活毒疫苗,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此外,我国在布鲁氏菌病、牛流行热、羊痘、牛粘膜病、牛白血病、蓝舌病等病的免疫预防和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布鲁氏菌羊种5号菌苗、猪种2号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以及蓝舌病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羟胺灭活疫苗的研制成功及其推广应用,为控制这些传染病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兽医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开展单克隆抗体、核酸探针和PCR诊断技术研究,建立了马传染性贫血、布鲁氏菌病、牛白血病、牛粘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病的分子诊断技术,并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2 猪传染病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猪病的防制和研究。在猪病中,猪瘟是危害最大、最受重视的一种疫病。建国初期,何正礼、方时杰等选用抗原性优良的石门系毒株研究改进制成的猪瘟结晶紫疫苗效果明显,广泛应用后对控制当时猪瘟的流行曾起过很大的作用。1955~1956年我国周泰冲

  等研制成功的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证明有高度安全性和 优良的免疫原性,且无残毒,毒力不返强。自1957年起,除在我国广泛应用外,并已推广到欧亚很多国家,使这些国家控制或消灭了猪瘟。该疫苗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比较理想的猪瘟疫苗,这是我国兽医工作者的一大杰出贡献。近年来猪瘟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先天性感染为特征的非典型猪瘟,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这类病例报道。防制本病的有效措施是应用高质量的疫苗,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加强饲养管理,辅以血清学监测技术,对强毒感染猪实施淘汰的办法。1994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成的猪瘟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可以区分猪瘟强毒、弱毒以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羊边界病病毒。该诊断试剂盒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控制和消灭猪瘟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近年来在猪瘟疫苗生产方法的改进、免疫程序、免疫诊断、免疫监测以及非典型猪瘟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对猪丹毒、猪气喘病等曾组织力量进行研究•,研制成安全有效的猪丹毒GC42和G4Ti。弱毒菌苗和灭活苗、猪病三联(猪瘟、丹毒、肺疫)和二联(猪瘟、丹毒)疫苗等。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猪气喘病曾流行全国,造成严重损失,政府组织各地兽医力量协作攻关,提出了有效的防制办法,还研制成国内外首创的猪气喘病兔化弱毒疫苗和猪气喘病弱毒疫苗等。

  . 现代养猪业由于生产规模和饲养密度的加大,致使猪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病因也越来越复杂。在国际上公认的危害现代养猪业的5大疾病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就占3种,即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和猪支原体性肺炎(猪气喘病),这些病在我国均已普遍存在且已造成严重危害。对这几种病,均已研制成安全有效的疫苗和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值得指出的是,猪呼吸系统传染病靠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很难达到实际需要的效果,某些药物还会在动物体内有一定量的残留,引发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实践证明免疫预防是解决呼吸系统传染病的有效措施,而猪呼吸道病多联疫苗的研制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较多,国际已公认的有非典型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猪衣原体病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脑心肌炎等。其中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猪衣原体病在我国已相继研究成功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以疫苗接种为主要手段的防制措施。在伪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已在我国广泛传播,在诊断技术和免疫预防研究方面已获得显著成果,并正在采取积极的防制措施,也将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对近年来新发现的由圆环病毒(PCV2)引起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显著进展。

  猪传染性腹泻是引起严重经济损失的一大类疫病。包括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猪蛇形螺旋体痢疾等。从病原特性、诊断方法和免疫预防等方面都已作了大量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的疫苗及其联苗已研制成功,能同时检测这3种腹泻病毒的ELISA试剂盒业已问世。大肠杆菌Ka、K9、987P三

  价灭活苗已推广应用。近年来,表达KssLTB 2种抗原的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已投入批量生产(简称MM活菌苗),这是我国第一个获批准的兽用基因工程菌苗;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腹泻双价基因工程菌株已构建成,该苗试用可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反应。此外,应用微生态制剂(非致病性活菌制剂)防治仔猪黄、白痢也显示出良好的前景。这些制剂使用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价廉、疗效高,还有提高仔猪增重等效果。近年来我国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

  13家禽传染病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养禽生产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禽病防制和研究也有了显著的进展,每年公开发表的禽病研究论文常在200篇以上,禽病研究的规模在兽医科学中已跃居首位‘…。在家禽传染病中受到普遍重视、并进行系统研究的主要有: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小鹅瘟等。新城疫在我国是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禽病之一,早在1935年即有该病流行的报道。兽医工作者对该病的防制和研究一直十分重视,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在疫苗研制、免疫程序、免疫方法和免疫监测等方面的成果较为突出。随着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新城疫的暴发流行已明显受到控制。但由于不少地方新城疫的免疫程序和方法还比较混乱,经常出现一些鸡群的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导致接种过疫苗的鸡群仍散发在病状、病变、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表现新特点的非典型新城疫。如何防制非典型新成疫已成为当前研究该病的重要课题。小鹅瘟由方定一等于1956-1963年首次发现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制成疫苗和抗血清,对控制该病的流行作出卓越贡献,此为由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的家禽传染病。

  近年来研制成的鸡马立克氏病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细胞疫苗、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和鸭瘟弱毒疫苗等,以及建立的各种诊断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对防制这些疫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为这些禽病的诊断检测、免疫预防和控制措施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外,还对一些新发现的传染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如禽流感、产蛋下降综合征、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鸡传染性贫血、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肿头综合征和番鸭细小病毒病等。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危害严重的禽类传染病。1992年在我国华南地区证实鸡群中有禽流感发生,分离到中等致病力毒株H9N3(后证实为H9N,),1994年我国向世界公布了这一事实。1997年在我国香港从鸡群中分离到的高致病力毒株HsN: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建立了禽流感琼脂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斑点ELISA诊断技术,并分别组装成诊断试剂盒。另外又建立了直接从鸡粪便中检出H,亚型病毒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诊断法,可达到快速检测。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也研究成功荧光RT--PCR快速检测禽流感病毒的方法。用低致病力H9N:亚型毒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已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对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等主要禽病病原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领域。包括病毒载体的构建、有关免疫原性基因的分离鉴定、克隆和表达、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核酶剪切RNA病毒以及用于诊断的单克隆抗体、核酸探针、PCR、酶切图谱分析和核酸序列测定等。在新城疫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已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4小动物传染病

  在犬、猫、兔等小动物传染病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兔病毒性出血症和狂犬病。兔病毒性出血症是1984年由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兔病毒性急性传染病。病程短促,传播迅速,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对养兔业造成灾害性损失。我国对此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研制成安全有效的疫苗。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流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病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广泛流行,引起国际兽医界的重视,曾在我国召开该病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国对该病的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狂犬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我国对该病的防制进行了大量工作,已基本控制其传播。解放军军需大学应用空斑纯化等技术,选育了对犬安全、口服效果良好的狂犬病弱毒株SRV9。狂犬病口服免疫简便易行,一旦推广,可为控制家犬及野生动物的狂犬病提供有效的手段。该校还对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的狂犬病毒C基因的主要功能区进行RT-PCR扩增和克隆,为研制适合我国的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1,5 动物防疫法规的完善

  动物防疫法规是做好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法律依据。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这种法规的制定和实施。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199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将我国的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推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已于1998年1月起正式实施,其配套的实施细则即将出台。这是我国新的兽医大法,将促使我国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能与国际接轨的兽医行政法规体系。《动物防疫法》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动物防疫方针,体现预防为主、从严管理的精神,以促进养殖业生产,保证人民吃上“放心肉”,保护人体健康为宗旨,规定一系列相应制度和措施。认真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将能有效地提高我国防疫灭病工作的水平”‘。1.6 重要著作和出版物

  动物传染病学的著作和出版物数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反映我国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研究成果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编,由农业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家畜传染病学》;还有费恩阁主编,由吉林科技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的《动物传染病学》;甘孟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禽病学》,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编,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动

  物传染病学》等。此外,由罗清生(1898-1974)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家畜传染病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以及其后由蔡宝祥主编,1980年初版、1986年第2版、1996年第3版和2001年第4版的《家畜传染病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审定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盛彤笙(1911—1987)翻译Hutyra等合著的国际经典兽医著作《家畜传染病学》 (第11版)由科学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盛彤笙还翻译出版上述《家畜传染病学》的续编,由J.Beer等合著的《家畜传染病》 (1981年,科学出版社)。胡祥璧(1913—2001)等翻译的W.丸Hagan等合著的《家畜传染病》(第7版),由农业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这些出版物在我国兽医学界和广大兽医工作者中都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L7 家畜传染病防制研究会的创立和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规模化养畜场和畜牧专业户大批出现,畜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新形势。随着畜牧生产的发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也有力地推动了动物疫病研究和防治工作的进展。在这种形势下,198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防制研究会在江苏无锡市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家畜传染病学术研讨会。其后每2年一次的全国家畜传染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长春、沈阳、西安、庐山、杭州、上海、襄樊、烟台等地举行,至今已召开过9次全国性家畜传染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交流科技成果,讨论重大疫病的防制对策,协助农业部制订兽医防疫卫生规程和防疫法则。在行业领导、生产单位和科技人员之间起了桥梁作用,推动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进展和促进了我国家畜传染病学科的发展。1992年研究会经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统一改名为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分会下设教学、防检疫、科研和人兽共患病4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又分别召开过多次学术研讨会。分会现有会员1 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占半数以上,历次会议参加的人员累计约达4 000人次,提交会议的论文累计亦达3 000余篇之多。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下属各分会中,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是最活跃的分会之一。

  2 展望21世纪世界和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发展趋势

  在新世纪里,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国外动物传染病疫情动态,总的趋向是一些旧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由于科技尤其是兽医微生物学的进步,一些过去未能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得以查明。同时由于养殖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一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得以传播流行,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新病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各国重视。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莱姆病、鸡传染性贫血、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尼帕(Nipah)病毒感染等。国外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病的一些主要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严格执行兽医法规,制订长期的防疫规划以消灭危害严重的传染病。采取以检疫为重点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等。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在防疫过程中强调综合性措施,常以检疫、诊断为主,疫苗注射为辅,坚持扑杀病畜(包括与病畜接触过的同群动物)和由政府给予经济补贴的政策。以美国为例,通过检疫,就地隔离病畜防止疫病扩散,是美国农业部严格执行的防疫手段。由于对检疫工作高度重视,在技术上有一套先进的检疫手段;能准确地查出急性和隐性的带疫病例,大大地减少了国外疫病的入侵‘,)。

  与世界上很多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动物疫病的控制程度仍然很低。目前在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体系不健全、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防检疫体系尚未建立。在动物疫病防治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动物疫情回升,新病不断出现仍然是威胁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安全卫生的主要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在加入WTO后,国内畜产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肉品卫生方面,动物传染病以及药品残留的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到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出口L…。目前我国兽用疫苗中进口产品约占10%,在我国加入WTO后,必然会有更多的国外生物制品进入国内市场,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如不提高质量将很难与进口产品竞争。因此,在新世纪中,加强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防制研究工作应是当务之急。其总体目标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总体水平,加快成果转化程度,缩短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i。要把生物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重点研究动物主要传染病病原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免疫与发病机理、流行规律和预测预报技术;新疫苗、新兽药及其他综合配套技术;用于口岸和市场的快速检疫技术;初步实现兽用生物制品的国际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工艺等。其发展趋势分述如下。 、

  2.1 基础研究

  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研究虽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还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以往将有限的财力主要用于防制动物传染病生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上,而一些重大传染病病原的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及致病、免疫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动物传染病防制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由于没有充分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病原体的变异情况及变异规律,也没有掌握同一传染病不同来源的病原在毒力、血清型、抗原性、免疫原性等方面的差异,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和低水平,常会造成误诊和免疫失败。因此,对一些重要的动物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应进行分子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结构分析、遗传变异规律和耐药性机理及免疫原性分析,以探明日前一些重要传染病免疫保护和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因。同时为选择疫苗种毒,提高疫苗效力和筛选新型兽药、进而研制和开发新型疫苗和兽药提供依据。开展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建立较完整的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和流行趋势计算机模拟预测模型。开展动物传染病发病和免疫机理的研究,为免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现有疫苗普遍存在保存期短,保存条件要求高,稳定性差,病毒疫苗的病毒滴度不高,多联、多价苗生产水平低等问题。因此,需要研制能适应变异性强、型别多的多价疫苗,能

  够在有限的免疫制剂体积内容纳多种足量抗原;研制有效的抗原保护剂、稀释剂、佐剂和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简化保存条件,延长保存期和免疫期,并且加快更新换代,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兽药及生物制品产业的水平。这些都需要在针对性很强的基础性研究方面加快步伐,才能有效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在高新技术跟踪和探索性研究方面,重点开展新型表达载体的构建和改造的研究,为研究和开发基因工程重组疫苗,活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基因缺失苗,合成多肽疫苗等新型疫苗打好基础;加强DNA疫苗技术研究,以开辟一条全新的疫苗研制途径;开展反义核酸和核酶技术的研究,探索动物转基因抗病育种和基因治疗的新途径”i。

  2.2 应用研究

  动物传染病防制的应用研究,应立足于解决动物疫病防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直接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当前应着重研究我国各地不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动物疫病防制的系统工程,包括各种主要疫病疫情的监测预报、免疫程序、疫病净化、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以及各种防疫卫生配套措施。改善和提高常规疫苗和诊断试剂的质量,改进其品种结构。此外,还要研究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达到国际标准的诊断技术,使现有的抗原生产标准化、诊断试剂标准化、种毒标准化,生物制剂生产工艺和监察方法标准化。同时,要尽快完善新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应用。这对提高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防制技术水平将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动物传染病科学研究要树立商品观念,积极开拓市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商品。以市场为导向,走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养科研,自我发展壮大的道路,为我国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7)。

  3 对今后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应用推广的建议

  我国养殖业在21世纪将会以更加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形式出现,因此动物疫病防制必将成为进一步发展养殖业成败的关键。防制动物传染病,首先要紧紧围绕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动物保护监督体系和技术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重点通过基层兽医化验、诊断设施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把基层防疫工作抓到实处。要坚持防疫工作“全国一盘棋”,建立和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并加强重点疫苗的研制,组织好计划免疫,对重大动物疫病要做好及时封锁,强制扑杀消毒工作;要切实加强进境动物及其产品等的检验检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的检验检疫工作,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兽医卫生管理体制”,。

  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的应用推广主要包括检疫技术和防疫技术2个方面,现分述如下。3.1 检疫诊断技术

  为控制动物传染病,首先必需有灵敏、特异的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因此要根据不同疫病的特点、不同诊断目的,确定相应标准化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我国已对各种重要的动物传染病制订了检疫诊断标准,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鼻疽、炭疽、口蹄疫、蓝舌病、伪狂犬病、马传染病贫血、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气喘病、鸡白痢、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兔病毒性出血症等病的检疫诊断技术,都有了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或列入了国家动物检疫规程。这些检疫诊断技术多数是比较成熟的,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但大多数却尚未形成商品化的试剂盒。因此,迫切要求进一步试验,从速研制出高质量的诊断试剂盒。才能进入市场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近年来,还对马传染性贫血、猪瘟、布鲁氏菌病、牛白血病、牛粘膜病、牛鼻气管炎、口蹄疫、鸡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十多种疫病开展了单克隆抗体、核酸探针和PCR诊断技术研究,有的已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取得了可喜成果。但若要推广应用这些高新诊断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3.2预防免疫技术

  建国以来,先后创制了几十种疫苗,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均居世界领先水平。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基因工程疫苗和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已开始推广应用。口蹄疫、狂犬病、马立克氏病和猪瘟的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疫苗的研制,亦已取得明显的进展。以分子生物学为基本方法的新型疫苗的研究与开发将是21世纪发展的主要方向,新一代兽用疫苗在新世纪里将会大范围投放市场。但由于常规疫苗生产成本低,免疫原性良好,将来在一定时期内常规疫苗的研制与开发仍将占主导地位。

  当前,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是生产上迫切需要的。由于新的致病因子不断出现,疫苗品种逐渐增加,多针次、多剂量、多品种的免疫接种将会增加动物的应激反应,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同时多次接种亦将会增加劳务成本,因此开发和推广应用多联多价活疫苗将是兽用疫苗的主要方向之一。灭活疫苗的关键技术是解决抗原浓缩和提高免疫力,活疫苗有望通过活载体重组予以突破。

  优良的佐剂可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以角鲨烷为佐剂制备的新城疫(O/W)灭活苗对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用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对禽巴氏杆菌和新城疫病毒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研制的一种耐热冻干保护剂,在进一步研究后,可望成为新一代冻干保护剂。这些有价值的疫苗技术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以便及早推广应用。

  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工作虽已取得重大进展,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新世纪中,为持续发展我国畜牧业生产,加强和提高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工作水平,应是我们迫不及待的任务。

  参考文献:

  C1] 贾幼陵,世纪之交的中国畜牧业,畜牧畜医事业的发展和人类

  健康[A].21世纪畜牧兽医生产和科学论坛会文集[引. 中

  国畜牧兽医学会,1999,1-5.[2] 农业部畜牧兽医司. 中国动物疫病志[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3.[3] 蔡宝祥.我国家畜传染病防制和研究的发展历程[A].中国畜

  牧兽医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兽医

  卷)[C].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51-54.[4] 蔡宝祥,甘孟侯,邵国青,我国禽病研究成就、发生特点和防

  制对策[J).中国家禽,1999,2l(9):14.[5] 蔡宝祥,畜禽传染病疫情动态及防制建议[J).畜牧与兽医,

  1999,3l(2):15-17.[6] 蔡宝祥.人世后我国兽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畜牧与

  兽医,2002,34(1):1-2.

  [7] 金家珍.对我国兽医科学研究的思考[J). 中国兽医学报,

  1994,14(2):105-107.

  [引 徐宜为,白 侠.浅议中国动物疫病防制[J).畜牧兽医科技

  信息,2003,19(1):3—5.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