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课题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需要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课题

  中国审计报

  随着近一个时期粮食价格的稳步走高,粮食问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我国粮食是否已经过关?随着中国逐步向世界敞开大门,作为关乎中国国计民生的粮食是否安全?这是一个值得全中国人思考的大课题。

  中国粮食基本自足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已是被人类社会历史证明了的真理。粮食,不仅是一般的食用商品,而是特殊商品。何谓“特殊”?因为它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到

  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乎到国家的安全。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逐步加大,粮食生产和供给逐年好转,我国已由过去的供给不足,发展成为供需平衡有余,部分主产区出现过剩。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供求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中国的粮食已开始进入基本平衡与年际间波动并存的阶段。

  基于这种情况,国务院从1999年起,就在全国提出了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平原地区逐步由以种粮为主,发展为粮食与经济作物并重,以提高种植效益。山区退耕还林,草原退耕还草。这项政策很快见到了成效,中国的农业经济开始由单一的种粮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可以这样说,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中国粮食 已经过关,老百姓已经有了饭吃这种乐观的情绪之中。特别是一些基层市、县、乡镇的领导,更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乡镇企业上,粮食问题正在被逐步的淡忘。

  粮食问题应警钟长鸣中国粮食是否真正已经过关了?答案恐怕并不那么简单。

  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经过长期奋斗,解决了10多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这是我国引以自豪的标志之一。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耕地每年都在减少,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10 年内,我国西部的陕、甘、宁、川、青、新等省区要退耕8700余万亩,我国中部、东部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要把三分之一耕地改种经济作物,中国的耕地面积除了城市发展用地外,种粮面积将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另一角度来讲,中国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生产成本很高,不少地方还在沿用“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方式,靠天吃饭,一遇干旱、洪涝、虫害等,粮食产量就会大幅下降。据统计,2002 年夏粮,全国就比上年有所减产。从人均占有粮食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年粮食占有量在400公斤上下,已接近世界粮食危机线人均占有量370 公斤,情况绝对不容乐观。

  基于以上情况,如果我们再不加以正确引导,确保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稳定,那么,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这些至理名言,将成为一纸空文,我们的粮食安全堪忧。

  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已势在必然中国已经入世,入世后对粮食市场的影响会逐步体现出来。但有一点需要所有中国人都牢记,不管外国市场粮食价格如何低廉,中国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终久要靠自己来解决,参与国际粮食市场调剂,靠外国粮食养活中国人只能是一种梦想。这就牵出了一个话题,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粮食安全体系。不仅要建,而且 要快,时不我待。

  粮食安全体系如何建立?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持“米袋子” 省长负责制是关键。为了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产和粮食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国家于1995年实施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了地方政府在粮食总量平衡中的责任,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二是在主产区要坚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主产区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使国家既可掌握粮源,又保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三是适应入世形势,完善粮食调节体系。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粮食市场闭关自守的情况已经难以维持,因此,我们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资源来实现粮食安全。四是建立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应急能力。粮食储备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掌握的后备物质力量,是粮食商品流通宏观调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关键时刻,要依靠粮食储备来平抑市场,满足供应。

  当前,我国中央储备粮体系已相对比较完善,而地方,特别是农村储备粮体系的建立尚未完全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时机,根据国家和本区域内粮食总体流通规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立地方和农村粮食储备,形成中央、地方和农村三个层次的储备体系,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的需要。(丁海霞)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