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关键是增加投入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关键是增加投入

  来源:福建农业信息网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工程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增加投入是关键。要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关键是要增加投入。近几年来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呈现全面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减少、基本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灾能力减弱、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机械化装备水平落后等方面。造成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近年来国家用于保持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投资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98年以来,国家财政对500个粮食生产大县的扶持力度明显减弱,粮食十强县的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已由1998年的5.5%下降到2002年的1.7%。国家有关部门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的项目资金规模很小,总共只有几十亿元,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和解决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技术储备匮乏、单产徘徊不前等严重问题。进入新阶段以后,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不适宜种粮的地区将会继续退出粮食生产,只有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提高优势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有更多的农民转向非农领域,对商品粮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只有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才能保证商品粮的供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粮食及其加工制品的消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满足人们食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都将面临着来自国外的竞争和挑战,只有增加投入,强化农业的国内支持,才能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新阶段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增加资金投入至关重要。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从项目建设作用来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大多数建设项目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比如实施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不仅可以改善项目建设区域的粮食生产条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再比如病虫害防控项目,往往是小规模经营农户一家一户,甚至一个区域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国家增加投入,并统一协调才可以实现有效控制。从项目建设内容来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的重点是解决一些影响粮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比如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重点是建设新品种配套技术研发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原良种扩繁基地;标准粮田项目重点是建设道路、林网、排灌、基础地力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及环境监测和配方施肥等基础设施。从项目投资特点来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比如地力培育,不是一次投资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逐年进行投资改良,才能达到改善耕地质量的目标。由于这些项目具有公益性、外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搞好工程建设必须国家和各级政府增加投入。

  搞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要突出投资重点。从投资渠道来看,近几年,有关部门通过一些工程项目对粮食生产已进行了一些投入,但由于管理主体多、使用分散、投资力度不够,造成投资重点不突出。整合现有投资,既需要一定的时间,也有较大的难度,很难在短时间内集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尽快增加新的投入。从项目内容来看,新增资金重点要投放到优质专用良种繁育、标准粮田建设以及病虫害防控等公益性比较强的项目上,但也要适当考虑种粮农户因购买力不足难以购置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等现实问题,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建设的投入。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农户、企业以及社会各方增加投入。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涉及到粮食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仅靠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户、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首先,为鼓励项目区的农户种粮,将对种粮农民采取直接补贴措施,增加种粮农户的收入;为了引导项目区的农户使用良种,将采取良种补贴措施,直接降低农户生产粮食的成本。其次,为了引导国内农机企业投入到农业现代装备项目建设中来,将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采购大中型动力装备和配套机具,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最后,项目建设将始终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参与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引进项目和外资。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