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豆产业发展情况与成功经验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巴西是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国和主要的出口国,近年来大豆总产达到4 000万t以上。巴西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很相似,在大豆产业政策、发展机制、科学研究与市场开发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与做法值得研究,对于振兴中国大豆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巴西大豆产业状况

  1、生产飞速发展 巴西大面积种植大豆的历史不足50年,但20世纪80年代后大豆生产发展迅速,到2001/02年度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630万hm2,总产4190万t,分别是1970年的12倍和28倍。2002年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793万 hm2,比上年增9.8%,加上主产区气候适宜,风调雨顺,预计总产将达到4760万t,比上年增产11.3%。目前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二位。2002/03年度南美两个大豆主产区大豆面积合计3020万hm2,已超过美国2002年大豆种植面积2950万hm2,预计总产也将超过美国。

  2、产区不断扩大 巴大豆生产逐步由南向北发展,老区(南部传统大豆产区)种植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稳定,新区(稀树草原地区)发展极快,2002/03年新区大豆种植面积已超过传统产区,达1 000万hm2,单产水平也超过传统产区。该区马托格罗索州1980年前大豆种植面积只有4万hm2,总产仅占巴西的1.3%,到2001/102年度大豆面积扩大到385万hm2,总产占全巴西的26%,面积和总产均跃居巴西首位,大豆平均单产也超过3t/hm2。

  3.单品种规模化优势明显 巴西大豆老区因人口多,农场规模一般在500hm2左右,新区农场规模则大得多,如马托格罗索州一个农场,面积近2万hm2,大豆主要品种只有2个,品种规模化种植十分突出,同时实现了统一栽培技术、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化耕作,除了生产效率高、产量高外,还保证了大豆品质的单一性(40%左右的蛋白质,21%左右的含油率)。

  4.大豆科研先进适用 巴西大豆面积扩大,单产快速提高,且单产提高速度远超过其面积扩张的速度,主要是重视了大豆品种的选育和生产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他们根据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点和巴西自然资源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豆科研工作,培育出100多个适应性强的大豆高产新品种,解决了长期种植美国品种的状况。在培育品种的同时,还研究和推广了一整套简单、实用、有效的大豆高产技术。由于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巴西大豆单产水平提高很快。到2001年巴西全国大豆平均每公顷产量已达到2 722kg,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巴拿拉州近50年来大豆生产在巴西位于前列,其大豆科研水平也是巴西最高的,巴西农业研究院大豆研究中心就位于该洲。

  5.出口贸易地位突出 随着巴西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大豆已成为巴西最大的创汇农产品,巴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占总出口贸易额的1/3,而大豆及制品的出口贸易额又占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近1/3,使其国际贸易地位迅速提升。2002年巴西出口大豆2 220万t,大豆及制品出口贸易额达到56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与美国大豆相比,巴西大豆不仅品质不差,而且价格还低于美国,竞争优势日趋凸现。其中400多万t大豆出口中国,中国已是巴西大豆第一大出口目的国。

  6.发展潜力巨大 巴西大豆生产潜力仍然集中在稀树草原地区的开发上,该区总面积超过2亿hm2,可开垦面积近1.3亿hm2,仍有8 000万hm2待开垦。目前这个地区是巴西大豆最大的集中产区,具有开发种植大豆的经验,因而开发潜力极大。仅开发利用好该区,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就可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巴西大豆单产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巴西农业研究院大豆所已培育出一批单产超过3.5t/hm2的大豆新品种,这些品种的推广有可能使巴西全国大豆平均单产超过3t/hm2。巴西计划2010年大豆总产达到7 100万t,有望与美国大豆总产持平。

  二、巴西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1.发挥资源优势 巴西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因为巴西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各种资源,包括优越的自然资源、美国等国家的品种资源、自身的人才资源。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除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光照、充沛的降雨外,大力开发丰富的石灰石、磷矿石资源,改良稀树草原地区贫瘠、强酸性土壤条件,创造了红壤土地上大豆高产的奇迹。在品种资源利用方面,长青春期品种的成功利用,提高了大豆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促进了巴西大豆由南部传统地区向北部新区的迅速扩张。

  2.完善产业发展机制 巴西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运行机制较好,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国家有大豆研究中心,各大豆主产区都设有农技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有服务网点,负责向当地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等方面服务,并与农户自愿组成联合体,协助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农场联合体一般由大型农场主牵头,负责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既节约了成本,又有助于实现同品质大豆规模化生产。在大豆收获后,农民又自愿将大豆交由联合体进行销售,联合体主要通过芝加哥期货市场电脑联网交易,这更有利于开拓市场。联合体还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的形式,共建仓储、干燥、运输等设备,加快了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同时又为联合体成员提供收费相对低廉的服务。

  农场联合体己成为组织巴西大豆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如COAMO农场联合体就是一个大型农工商联合企业,有16 855个成员,净资产达2亿美元,年收入近7亿美元,年出口额达2.7亿美元,联合体辐射的大豆面积约占巴西大豆种植面积的4%。

  3.重视科研与制定相关标准 巴西大豆主要用于出口,巴西政府非常重视针对亚洲、欧洲等不同市场,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了巴西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巴西在发展大豆的初期,基本上利用美国的品种和生产技术,但同时加快培养本国大豆科研人才,到20世纪后期,巴西大豆生产上利用的品种65%以上是本国大豆研究所育成的新品种,生产技术更适应巴西土壤、气候条件,并使巴西在红黄壤上种植的大豆单产超过美国。

  4.创造良好国际贸易环境 针对新区大豆市场体系不健全,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的问题,巴西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正在大豆新区建设铁路;计划开通亚马逊支流航道,改变目前依靠公路运输成本过高的问题;计划在巴西西北部的太平洋沿岸建立新的出口港,缩短巴西大豆出口到亚洲的运输距离;2002年下半年,巴西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设立了大豆期货交易,并计划通过期货交易,建成南美洲大豆贸易中心,改变目前巴西大豆贸易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这些计划实现后,巴西大豆的竞争力将大幅度提高,其贸易地位将与美国抗衡。

  5.注重政策性调整 巴西在调整大豆产业发展方向上,有三点成功经验,一是每年公布大豆最低保护价,虽然多年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一般高于保护价,巴西政府也只在1990/91年度干预过市场,但这一作法对鼓励农民种植大豆的信心,作用很大;二是制定了有利于大豆出口的税收政策,巴西政府规定,农场生产的大豆用于出口,可免交税率为20%的所得税;三是为大豆生产者提供低息贷款,巴西贷款利率一般较高,巴西中央银行指定有关商业银行向中小农户发放年利率一般不高于8%的低息贷款(一般年利率为6.5%),贷款额度一般为成本支出的10%左右,支持大豆生产。此外,部分州政府如巴拿拉州还设立了预防自然灾害的专项基金,向灾民提供无偿赔款。

  6.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巴西农业资源丰富,大豆产区广袤,尤其是在内陆地区有占整个国土面积1/4的热带稀树草原有待开垦。为此,政府鼓励外国移民来巴务农,并制定出相应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的法律、法令及优惠政策。日本自20世纪初就向巴西大量移民,现已有移民100多万,其中大部分人从事农业开发。70年代日巴两国政府签署发展大豆生产的长期合作协议后,两国发展大豆种植及加工企业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发展中国大豆产业几点建议

  一是应进一步完善中国大豆产业区域布局,重点发挥东北黑土地自然资源和种质资源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适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集中精力、财力和科技建设好东北高油大豆优势产业区。

  二是继续完善促进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东北优势区的生产性技术性的投入和补贴,为东北大豆的外运和加工提供更为优惠的税费减免和金融支持政策。

  三是研究协调好鼓励国内大豆生产发展与适量进口发展中国大豆加工的平衡关系。

  四是加速中国大豆主产区农村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造和完善,促进形成适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

  五是加强与巴西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巴西在大豆抗旱、耐酸研究、抗虫育种研究、适应低纬度地区大豆品种(如长青春期品种)选育等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则是大豆起源国,具有丰富的大豆品种资源,中巴之间可以加强大豆种质交换,互补不足。在生产技术方面,中国可借鉴巴西经验,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平播密植、土壤改良技术、平衡施肥等大豆高产技术。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