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大豆进口为何大幅增长?会不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3-07-06

根据海关数据,5月我国进口大豆1202万吨,同比增加24.3%,刷新月度进口历史最高纪录。1月至5月累计进口量为4231万吨,同比增加11.2%。业内人士表示,6月大豆到港量可能进一步增至1300万吨左右。在去年国产大豆产量创纪录,并出现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下,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原因何在?会不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大豆进口稳定性如何保障?

 
产需缺口大是主因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司伟认为,我国大豆进口屡创新高,究其根本原因是产需缺口大,这背后既有需求侧的因素,也有生产端的问题。根据大豆品质和用途不同,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在国内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国产大豆蛋白主要用于食品领域,进口大豆主要用于压榨和饲料领域。“这并不表示国产大豆生产就完全不受进口大豆的影响,也不代表国内大豆市场是完全分割的两个市场,进口大豆大量涌入,也会挤压国产大豆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大豆大量进口会引发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大豆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粮食品种,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强。与小麦、玉米和大米进口实施配额管理不同,我国大豆市场对进口大豆完全开放,国际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迅速传导至国内,引发国内大豆市场波动。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国际大豆产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以上,进口量的迅速提升使得国内大豆市场和国际大豆市场的联系愈发紧密。而且,我国在国际大豆市场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也没有掌握大豆定价权,大豆市场及与其关联的上下游产业更容易受到大豆市场波动的冲击。

另一方面,大豆大量进口会挤压国产大豆的销售市场。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用途虽然不同,但彼此之间具有替代性。国产大豆既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也可以用于压榨,在国内食品加工需求疲软时,国产大豆可以进入压榨市场以平衡供求关系,但低价进口大豆阻断了这一渠道,国产大豆产能增加,难以通过压榨市场加以消化。这使得国产大豆销售市场狭窄。去年国产大豆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国内大豆食用消费需求只有1500万吨左右。加之,我国大豆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大豆压榨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长江地区,产销分离,大豆压榨企业去东北采购大豆因运距远、价格高等原因,积极性不高,导致国产大豆出现结构性过剩。

 
推动进口来源地多元化

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从这3个国家进口的大豆占进口总量的90%以上,“卡脖子”隐忧长期存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为9108万吨,其中,自巴西进口5439万吨,占比59.72%;自美国进口2953万吨,占比32.42%;自阿根廷进口364万吨,占比4.00%。美国曾经是我国大豆进口第一来源地,2013年之后,巴西超过美国成为我国大豆进口第一来源地,进口比重不断增加。

司伟认为,我国进口大豆上半年主要来自南美的巴西,下半年主要来自美国。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给大豆供应链的稳定性带来风险隐患。据有关部门数据,2010年以来,这些国家涉华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均排在前10位。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和冲突,将对我国粮食进口稳定性带来直接影响。

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是确保大豆进口稳定性和主导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继续巩固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传统大豆进口来源地,自乌拉圭、加拿大、俄罗斯等国进口的大豆量也逐渐增长。同时,我国鼓励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大豆生产基地,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粮源。

“总体看,我国大豆进口多元化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供给能力,以替代传统的进口来源国。即使在海外种出大豆,要运回来,还需要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司伟说。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