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布局与行业发展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2-11-14
大豆压榨行业既是我国粮油加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和蛋白粕供应的重要环节。据统计,2021到2022年度(10月/9月,下同)我国大豆压榨量9260万吨,其中进口大豆压榨量9160万吨,占比达到98.9%;生产豆油1691万吨(不含进口豆油精炼),占国内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55.8%;生产豆粕7272万吨,占国内蛋白粕总产量的79.4%。本文重点研究了我国日处理能力10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布局变化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一、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布局与行业发展变化
 
  (一)企业布局由大豆产区向沿海地区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数都加工国产大豆,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日压榨大豆能力在30吨~200吨,超过500吨/日的企业屈指可数。
 
  1996年之前,我国对大豆进口实行许可证和配额管理,根据当年国内大豆产需情况确定配额数量,大豆进口量一直保持较低水平。1996年后,我国对大豆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关税3%,配额外关税114%),大豆进口量开始快速增加,当年进口量首次超过100万吨至111万吨,1999年进口量增加至432万吨。期间,国内企业开始在沿海地区投资建厂,主要加工进口大豆。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布局开始由产区转向沿海地区。
 
  1999年我国取消大豆进口配额制度,实行3%的单一关税管理,大豆进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00年进口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至1042万吨,2003年增加至2074万吨。同期,沿海地区掀起一轮建设大豆压榨企业热潮。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2004年,从辽宁大连到广西防城港的几千公里沿海港口建成及正在兴建的大豆压榨企业近百家,日压榨能力在1000~3000吨,加工原料以进口大豆为主。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形成了东北内陆产区企业加工国产大豆,沿海地区企业加工进口大豆的分工布局。
 
  2008年东北地区实施临储大豆收购政策,黑龙江省出现了一轮新建和改扩建大豆压榨企业的热潮,2009年-2011年,先后有十多家产能1000吨/日~1500吨/日的压榨企业建成投产。2014年国家取消临储大豆收购政策,改为目标价格政策。但受多因素影响,东北产区大豆压榨企业开工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据估算,2021/2022年度国产大豆的压榨量为100万吨左右,均为产区榨油作坊和小油厂生产,主要原因是国产大豆已从油用压榨转为豆制品加工、大豆蛋白食用等。目前,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产区,大中型大豆压榨企业基本退出市场,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数都加工进口大豆,部分企业还可加工油菜籽。
 
  (二)五大压榨大豆压榨区域布局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与布局调整,目前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已形成了环渤海地区、华东沿海地区、华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的五大进口大豆压榨区域布局。
 
  环渤海大豆加工区。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企业主要分布于四省(市)的沿海港口和部分内陆城市。
 
  华东沿海大豆加工区。包括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企业主要主要分布于四省(市)的沿海港口、沿江和内河港口城市。
 
  华南沿海大豆加工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企业主要分布于三省(区)的沿海港口和珠江三角洲。
 
  长江流域大豆加工区。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重庆市,企业主要分布于五省(市)的沿江港口城市。
 
  中西部大豆加工区。包括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企业主要分布于河南的郑州、周口、南阳等城市,陕西的西安和咸阳,新疆的昌吉,四川的成都、广汉、自贡、泸州等城市。
 
  (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集中度提高
 
  近十年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监测显示,2011年底我国1000吨以上的进口大豆压榨企业约有130家,企业日均处理大豆能力约2000吨。2021年企业数量降至115家,企业日均处理大豆能力超过3800吨。企业规模效益增加和抗风险能力是推动大豆压榨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内在动力。
 
  随着大豆压榨能力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我国前10家企业集团旗下共有大豆压榨企业77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7%;前10家企业集团合计大豆压榨能力占全国产能的75.1%。山东、江苏和广东大豆压榨企业数量和产能位居全国前三位,三省企业数量占全国的38.3%,合计产能占全国的45.4%。
 
  二、我国大豆压榨行业投资构成发展变化
 
  我国大豆压榨企业投资构成变化较大,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几乎全部为国有和集体企业。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植物油和蛋白粕消费快速增长,进口大豆数量不断增加,外资和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大豆压榨行业,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外资和民营大豆压榨企业交替发展
 
  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大豆压榨企业是由大连油脂工业总厂和日本日清制油株式会社共同投资、于1990年建成的大连日清油脂公司(600吨/日)。1994年,新加坡丰益国际在国内投资的第一家大豆压榨企业深圳南天油粕工业有限公司(1000吨/日)建成投产。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丰益国际先后在辽宁营口、河北秦皇岛、福建泉州、广西防城港等地建设大豆压榨企业。新加坡中新农贸公司、泰国正大集团、印度金光集团等也在我国投资建设大豆压榨企业。
 
  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随着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国内民营企业积极投资建设大豆压榨企业,以大连华农、大连金石、辽阳富虹为代表的东北民营企业,先后在辽宁大连、河北霸州、江苏南京、广东东莞和湛江、福建漳州、四川彭州等地投资建厂。
 
  (二)国有、民营和外资大豆压榨企业共同发展
 
  2008年我国开始加强对大豆压榨企业的行业准入管理,一批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扩建或新建大豆压榨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中纺粮油、九三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先后收购了一批民营企业,扩大了市场份额。2008年以来,中粮集团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投资建设了十余家大豆压榨企业,先后收购了新加坡来宝农业,重组了中纺集团,大豆压榨能力大幅提升。
 
  在国有大豆压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集团也加快了发展进程。例如山东渤海集团在广东、广西等地投资建厂,河北汇福粮油集团在江苏和辽宁投资建厂,浙江中海粮油集团在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投资建厂。河南阳光集团在省内收购了许昌山花、信阳万福、开封正大,并在安阳和南阳投资建厂。此外,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十多家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大豆压榨企业。
 
  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取消了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茶籽油、棕榈油等食用油脂加工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外资在我国大豆压榨领域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收购部分企业外,新建企业也在增加。邦吉公司在广东新建大豆(油菜籽)压榨厂,嘉吉公司在河北黄骅港投资建厂、收购山东新良粮油,路易达孚公司收购天津金天源、在广东和江苏与国内企业合资建厂,益海嘉里公司在江西、重庆、广东等地新建大豆压榨项目,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
 
  截至2021年底,国有大豆压榨企业共有41家,占企业总数的35.6%,合计产能占比36.9%,位居第一;民营大豆压榨企业共有41家,占企业总数的35.6%,产能占比34.7%,位居第二;外资大豆压榨企业共有33家,占企业总数的28.7%,产能占比28.4%,位居第三。
 
  三、未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发展趋势
 
  (一)产能布局更加合理
 
  现阶段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数都加工进口大豆,沿海和沿江港口城市成为企业建厂首选地,一港多厂、一城多厂情况越来越多,大量大豆油和豆粕需要销往内陆地区。近年来,部分大豆压榨企业加大对内地销区布局,中海粮油和瑞茂通公司的河南周口大豆压榨项目。已开工建设,益海嘉里公司计划在云南昆明、甘肃兰州、山西太原等地投资建厂。未来几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产能布局将更加合理。
 
  (二)压榨能力继续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预计未来国内肉蛋奶和植物油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加,大豆压榨能力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据估测,2022-2025年,在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将有10~15个大豆压榨项目建成投产,合计产能超过6万吨/日。
 
  (三)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
 
  随着国内大豆压榨能力不断增加,预计未来产能过剩情况将更加严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部分规模较小或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或被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规模将继续扩大,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到2025年,我国大豆压榨企业日均处理能力预计将超过4000吨,前10家企业集团合计大豆压榨能力占比将达到或超过80%。
 
(作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张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