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USDA报告是否发布,哪些热点值得关注?

  
来源: 粮油市场报    作者: 特约分析师聂波   时间: 2025-11-05

美玉米收割进入后期,市场预期中国恢复购买美国大豆推动CBOT盘面上涨,玉米盘面最终也会受到大豆影响。美国政府持续停摆导致美国农业部(USDA)10月份未发布月度供需报告,接下来的11月供需报告是否会如期发布,中国恢复采购美豆对市场影响有多大,国内外大豆和玉米市场走势如何?

中国恢复采购:美豆重回1100美分以上

从8月中下旬到9月,美大豆主产区降水偏少。8月中旬时美豆主产区干旱占比只有3%,9月中旬上升至36%。2024年8月中旬至9月,美豆主产区也是偏干,主产区干旱占比从8月中旬的5%升高至9月中旬的33%,2025年9月中旬的干旱占比高于2024年同期。因此,后续单产向下调整的概率较大,因为2024年在收获之后单产逐步下修。

由于未来进口原料在美国生物柴油中能否获得补贴还不确定,美豆油在原料中的使用占比逐步回升。美国油籽加工商协会公布2025年9月大豆压榨量为1.97863亿蒲式耳,市场预期为1.8634亿蒲式耳,去年9月为1.7732亿蒲式耳,美大豆压榨旺盛。然而,在9月报告中,USDA已将压榨量上调1500万蒲式耳,至25.55亿蒲式耳,未来压榨情况有待继续关注,毕竟进入2025/2026年度不久,暂时压榨可能不会调整。

图1:美大豆月度压榨量(万吨)

数据来源:我的农产品,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截至10月23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06.14万吨,符合预期,前一周为159万吨;2025/2026年度累计出口检验量为671.5万吨,上年度同期为1064.4万吨。

近年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每年采购美国大豆大约2500万吨,9月报告中USDA下调2025/2026年度美豆出口预估2000万蒲式耳,至16.85亿蒲式耳,折合约4586万吨,扣除以上其他国家每年采购的2500万吨,需要中国采购2086万吨,才能使得2025/2026年度库销比维持在9月报告中的6.89%。

图2:美豆油月度消费量(万吨)

数据来源:我的农产品,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10月30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韩国举行会晤,会后美国财政部长透露,中国将在今年采购至少1200万吨大豆,在2026年至2028年期间每年采购至少2500万吨大豆。每年2500万吨原本就是中国正常采购量,本次会谈并未带来额外惊喜。

在恢复采购美豆之前,国内在2026年一季度的缺口也就400万吨,在2025/2026年度结束前,中国对于美豆的商业采购需求并不是很大。目前还不确定完成采购的具体细则,只是如果实现,能够弥补国内明年一季度缺口。若11月USDA发布报告,预估2025/2026年度美豆单产下调,出口和压榨变动不大,最终结转库存可能下调。

出口预期转好:CBOT玉米期价逐步反弹

CBOT美玉米主力期价从10月14日最低的409.25美分/蒲式耳反弹至10月30日最高的437美分/蒲式耳。当前美玉米收割已进入最后阶段,市场预期中美将会达成贸易协议,中国可能购买美国大豆推动CBOT大豆盘面上涨。尽管中国采购玉米不会成为谈判的一部分,但是玉米盘面最终也受到大豆的影响。

美国白宫近期宣布与泰国、柬埔寨、越南和马来西亚达成新的贸易框架,这些国家每年合计进口约2000万吨玉米。其中越南进口量最大,约为1300万吨。而此前上述国家主要从阿根廷和巴西进口,一旦这些新协议细节敲定,美国玉米和乙醇出口将会有新的增量。

此外,美西玉米在亚洲市场仍然有价格优势,由于巴西玉米竞争压力减少,美湾玉米出口至欧洲增多。截至10月23日当周,美国玉米出口检验量为119万吨,上周为132万吨,去年同期为86万吨,2025/2026年度累计出口检验量为1053万吨,同比增长57.8%。

图3:美玉米周度出口检验量(吨)

数据来源:USDA,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EIA公布周度乙醇产量下跌2.1万桶/天,至109.1万桶/天,产量保持在偏高水平,本年度累计产量同比增加1.7%,美国玉米深加工和禽畜养殖利润稳定。

美国农业部(USDA)的全国农业统计服务局(NASS)上周五表示,将在11月份发布几份主要的农业报告,包括月度供需报告,美国政府持续停摆导致该报告在10月份未发布。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00年开始,美玉米单产从9月报告到最终报告之间的变动幅度为7.3%,单产范围在173~200蒲式耳/英亩。由于伊利诺伊州、内布拉斯加州以及爱荷华州等单产不及预期,市场预估美玉米单产为178~181蒲式耳/英亩,低于9月报告中的187蒲式耳/英亩。因此11月报告中,美玉米单产可能下调,但是出口和消费将会上调,最终结转库存或许降低。

到港压力较大:关注近月美豆采购细则

近期,CBOT大豆大幅反弹后,进口大豆压榨利润转差,国内周度采购大豆放缓。预计11月至12月到货量分别维持在900万吨和750万吨,明年1月500万吨,明年2月450万吨,明年3月200万吨,其中明年1月到货量因采购巴西大豆放缓而下调50万吨。

截至10月24日,国内饲料企业豆粕库存天数(物理库存天数)为7.95天,较10月17日增加0.03天,增幅0.33%,较去年同期增加11.95%。

前期市场担忧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国内四季度进口大豆存在缺口,饲料企业等大量备货,致使当前库存天数比去年高,因此现在采购意愿不强。截至10月31日,华东地区豆粕现货报价2930元/吨(M2601-50),由10月中下旬最低的2880元/吨上涨50元/吨(M2601-20)。然而,国内豆粕盘面主力从低点反弹超100元/吨,现货价格上涨力度弱,造成现货基差反而走弱,侧面反映出当前国内供应压力。

由于我国商业采购美豆的时间窗口和数量有限,除非南美出现极端天气,或者实际采购美豆数量超预期,或者美豆单产大幅下调,否则,在新作南美大豆丰产预期下,美豆盘面上行空间有限,总体处于1050~1200美分/蒲式耳之间震荡。

11月底之后,国内进口大豆和豆粕库存下降,现货端压力减少,不易跌至2900元/吨以下。即使国内采购美豆关税恢复到3%,现在的压榨利润仍然比较差,但是过高的价格可能使得进口阿根廷豆粕有利润。因此,国内豆粕主力暂时可能在2900~3150元/吨之间震荡。

下游库存偏低:关注国内玉米补库行情

10月中下旬,吉林玉米进入上市高峰,东北地区玉米大多下跌。截至10月31日,辽宁锦州港玉米报价2130元/吨,周度下跌50元/吨。

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先跌后涨,因受降雨影响,部分华北玉米仍处于收割阶段,干粮少、潮粮多,深加工企业到车量大增之后,企业开始压价,个别收购价格甚至跌至2100元/吨。然而,价格走低之后,基层农户惜售意愿较强,导致到车量骤降,随后收购价格开启反弹。

截至10月30日,北方四港玉米库存94.5万吨,比2024年同期减少96.4万吨;全国饲料企业平均库存24.1天,较上周增加0.06天,环比增长0.25%,同比下降13.74%,饲料企业库存偏低。库存处于四年同期最低,只是短期建立库存意愿不强,大多以执行订单为主。

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总量282.7万吨,较上周增加7.82%,同比下降17.1%,处于近四年同期次低水平。周度深加工企业消耗玉米135.32万吨,环比增加8.99%,处于季节性升高阶段,低库存和深加工需求支撑玉米价格。

然而,如果天气继续转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上量仍将增加,出现季节性供应压力,玉米短期难以走出反转行情。中长期东北和华北地区上市高峰结束后,伴随着深加工消费增加,饲料企业陆续补库,玉米才会显著反弹。况且当前小麦播种延迟,另外也需关注国内是否持续收储。